见义勇为是坚持道义和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是根植于心的优良品格和行为自觉。见义勇为者的英雄之举充分彰显了人性之美、诠释了正义之魂、挺起了民族之脊,具有直抵人心、温暖人心、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新时代是需要英雄且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高规格表彰见义勇为英雄模范,为的就是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英勇无畏、匡扶正义的鲜明品格,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努力使见义勇为成为人民群众的道德准则、行为原则、自发选择。
7月21日在京召开的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上,10个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含群体)和50个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含群体)共82人受到表彰,他们中有的直面违法犯罪挺身而出,有的投身抢险救灾逆向而行,有21人英勇牺牲,以生命诠释人间大爱。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亿万人民群众,彰显了社会正气正义,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在每一位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身上,总有一种力量在激励我们,总有一种精神在感染我们。面对犯罪分子,他们大义凛然、扶正祛邪,在生死关头做出了英勇壮举;面对灾害事故,他们临危不惧、救死扶伤,在危急时刻展现了大智大勇;面对患难同胞,他们崇德尚善、扶危济困,在危难之中奉献了人间大爱。他们是人民利益的忠实维护者,是人民的英雄、社会的榜样。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见义勇为的精神内核。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见义勇为是坚持道义和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是根植于心的优良品格和行为自觉。见义勇为者的英雄之举充分彰显了人性之美、诠释了正义之魂、挺起了民族之脊,具有直抵人心、温暖人心、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从死死按住持刀行凶者的大学生,到坍塌大桥上挺身拦车的路人群体;从狂风巨浪间救回一对母女的摄影师,到暴雨中26小时跋涉80公里抬送伤员的6位老人……他们用舍己为人的无畏壮举诠释了人生价值,用荡气回肠的浩然正气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用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赞歌。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是全社会学习的楷模。
新时代是需要英雄且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高规格表彰见义勇为英雄模范,为的就是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英勇无畏、匡扶正义的鲜明品格,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努力使见义勇为成为人民群众的道德准则、行为原则、自发选择。曾几何时,在一些地方,“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成为困扰民众的思想顾虑;见义勇为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保障帮扶不及时不到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形偶有发生。“见义不为”“见危不救”的不良现象,纵容了社会歪风邪气的滋生。让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扶弱济贫、惩恶扬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弘扬,既需要以榜样人物影响人、感召人、带动人,推动形成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善行义举普撒大地的生动局面,也需要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旗帜鲜明地为见义勇为人员鼓气撑腰,守护好他们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
我们看到,各地各有关部门用实际行动倡导弱者有人扶、难者有人助、危者有人救、遇犯罪有人斗的精神,良好风尚得到推崇,社会正能量更加充盈,凡人善举层出不穷,一大批感人事迹被广为传颂。与此同时,新时代见义勇为的权益保障也日益落实。从创新表彰形式、扩大表彰范围、提升表彰效果,到《民法典》为见义勇为者奉上“护身符”,随着树标杆、培元气、增血气、扬正气行动的日渐到位,重义轻利、以义为先的义利观,见危授命、扶危济困的道德准则正日益深入人心,并持续转化为促进社会风气向上、向善、向好发展的行动。
有价值才能凝聚力量,有力量才能成就梦想。和平年代,谁是真正的英雄?见义勇为者当之无愧,他们是社会正义的代名词,是平安中国的中流砥柱,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榜样。以见义勇为的崇高精神激励人、鼓舞人,是新时期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见贤思齐,使见义勇为成为更多人的道德准则、行为原则、自发选择,我们必将汇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