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尽晚晴
人民日报 2025-07-20 08:00

人到了70岁,脑海里常常会蹦出还能活多少年的问题。孔子和孟子的终年,一个73岁,一个84岁,在当时战争连年不断、生存环境恶劣、医疗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这两人都属于高寿。因此,民间便流传下来“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俗语。那么到了今天,是否还存在连两位圣贤都没能度过去的寿数之坎呢?答案当然并非那么简单。

从现状来看,70多岁的人比较常见,80多岁的人相对少一些,90岁以上说得上稀贵,而活过100岁的也并不是没有。70岁,已然不再稀奇了。

就个体而言,从古至今,谁不想活得更加长久些呢?不过要长寿,人的自身因素和努力到底占了多大的比重呢?这也令人不禁暗自思量。

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长寿之道的阐述,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强调情志调摄、作息时间规律、注重饮食调养和节制、选择适合自身的养生方法与技巧,顺应自然,以保养身体的精气神。

而当代中西医的发展与普及,在治疗疾病、维护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现代社会里,新的长寿观念与养生方法,更值得人们去探研。

你看,现在,每天关注各种运动软件步数显示的,有很多都是年轻人。我们这些过了70岁的人,虽然都会在意自己的健康,但终究抵挡不住身体的日渐衰弱和退化。不过,衰弱退化虽不可避免,通过自身努力,比如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人际关系等,可以使其有所缓解。

苏轼在《墨妙亭记》中说:“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人应该顺应这种“知命”之理。

生命自有其规律,衰亡不可避免,我们可顺应自然,珍惜生命,呵护生命,使其发挥出更多的能量。

犹如太阳,虽在西山,但余晖也有余热,傍晚也有晴天。李商隐在《晚晴》一诗中写道:“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我们“微注”的则应该是祖国的昌盛繁荣、人民的幸福安乐。

即使头发全白了,也保持年轻人一样的心态,生命不止,奋斗不息,那岂不是“人间重晚晴”,真正的安然自在吗?

文/刘夏阳

编辑/胡克青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撑起幸福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08
泰康惠赢智选幸福300保险计划 “60后”“70后”保险优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5
热得很!重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18
热得很! 重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18
推进老有所养 提升生活品质
光明日报 2024-08-14
敬老、爱老、助老 让适老化服务更有温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7
爱在金秋 情暖重阳 八宝山街道开展重阳节主题活动
石景山八宝山街道 2023-10-24
感悟|世间最好的养生:善
诗词天地 2023-06-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