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解读昆明的一把钥匙。这里用鲜花装点四季,让蓝花楹晕染街巷,踏入音乐花车,在滇池畔的花式walk,为昆明的日常写下最诗意的注脚;把花绣上衣襟,民族村里飘来各族文化的芬芳,昆明的好日子尽在歌里唱;让鲜花香飘海外,每天4500万枝鲜花从斗南发出,将“云花”编织成金色的经济纽带,也跟随中老铁路走向世界。
7月19日20:00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将推出大型季播文化节目《城市风华录》昆明篇。总台主持人张舒越与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孟庆延、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翟辉、演员胡静组成“风华团”,共同登上春城限定版“音乐花车”,在聂耳交响乐团精心编排的动人旋律中沉入春城城市肌理,沉浸式开启一段古今碰撞的春城诗意旅程,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以花为墨
绘就文明城市新肌理
登上特别的“音乐花车”,本期《城市风华录》昆明篇的首站就带领观众共赴一场博物馆奇遇,前往云南省博物馆寻宝闯关。
回望历史,云南省博物馆的青铜贮贝器与明代金镶红蓝宝石冠,堪称解读昆明历史的“活化石”。前者以印度洋海贝见证古滇国的开放包容,后者用金玉辉煌诉说沐氏家族276年戍边传奇。两件国宝交相辉映,勾勒出西南重镇从青铜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文明演进轨迹。
漫步街头,昆明处处好风景。当《翠湖春晓》响起时,“音乐花车”驶过汪曾祺笔下“昆明的眼睛”——翠湖。这片文化高地的心脏,正是此行的重要一站——西南联大旧址。主持人与嘉宾落座于学生专用的“火腿椅”,一场跨越时空的“静坐听雨”悄然展开——教授教诲、书页沙沙、救国诵读,仿佛仍在耳畔回荡。
左手咖啡右手茶,昆明人的幸福像花儿一样。近年来,昆明市深度融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打造,以文化创新赋能城市空间重塑,构建“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整体城市意象,节目打卡的“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就是代表。嘉宾们行走在翠湖边,体验时下颇为流行的Coffee Walk。作为云南咖啡产业的重要集散地,昆明咖啡馆数量已超2000家。随意走进一家咖啡馆,既可品鉴醇厚的云南小粒咖啡,又能体验融合本土风味的创意特调。
以花为镜
映照美丽城市新画卷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雄浑诗境,恰是春城山水神韵的绝妙注脚。当“音乐花车”驶入最美环湖路,大观楼上孙髯翁的“天下第一长联”映入眼帘。滇池,这颗“高原明珠”连续七年保持全湖水质Ⅳ类,海菜花、金线鲃等消失多年的物种重新栖息,大观楼长联中描绘的“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等美景正在重现。
守护青山绿水,拥抱诗意生活。108公里的滇池绿道串联36条河道,拥抱58片湿地和46个美丽乡村。而每年冬季,近4万只红嘴鸥从西伯利亚飞抵海埂大坝,这场“冬日之约”跨越40年。
循岸线、连山海、串湿地、过村居,开放的滇池绿道宛如一条“翡翠项链”,连接自然山水人文,链接群众美好生活。市民、游客在骑行踏青中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体验“滇池边的与鸥共舞”,享受“鲜花里的四季如春”。这是普通市民记得住的乡愁,是旅居游客可感可触的诗和远方,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里的细微幸福。
以花为媒
构建国际城市新坐标
在昆明从“边陲之城”到“国际会客厅”的蜕变历程中,“云花”更是香飘“一带一路”。“音乐花车”的最后一站前往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主持人与嘉宾秒变“铁路萌新”,学国际礼仪、练外语对话,与留学生畅聊“中老铁路”的暖心故事。截至7月7日,这条“钢铁丝路”累计开行旅客列车7.8万列,发送旅客超5500万人次,推动昆明从“边陲之城”蝶变为“国际会客厅”,更为世界缀满春色。
花式打卡、花车游玩、花样生活、花花世界……昆明的花,成为城市的一扇窗,而《城市风华录》的“花式”魅力也在于此:节目不只呈现城市的现代风貌,还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让城市发展的“空间坐标”与历史演进的“时间轴线”交织共振,为观众展开一幅“追根溯源、明晰前路”的昆明发展全景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