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和著名物理学家徐一鸿展开了一场物理对谈。两人从牛顿力学、量子力学、狭义相对论谈到量子场论,一同回溯了物理学的统一历程,并分享了海森堡、爱因斯坦等众多科学家的故事。徐一鸿教授坦言,未来物理学的发展是难以预见的,需要年轻人自己去创造。张朝阳也强调,做物理不必等到掌握所有知识再开始,物理等基础科学发展的出发点是本能好奇心。
对谈伊始,张朝阳提出,2025年是许多重要物理理论的纪念节点,如狭义相对论120周年、广义相对论110周年、海森堡矩阵力学100周年。这些重要理论的诞生,都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理解的重大革新。
物理学史上不乏引人深思的现象,重要理论的发展契机其实早已蕴含在既有的理论中,却未必能及时引起足够重视。张朝阳提到麦克斯韦方程组暗示了洛伦兹对称性,而徐一鸿教授进一步阐述了规范对称性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些都是典型的例证。
物理学家一定要掌握大量高深的数学知识吗?两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徐一鸿教授结合自身经验提出,核心只需要掌握偏微分方程(PDE)、微分几何以及群论这三门数学。更务实一点讲,“其实只需要掌握各领域教材的前三章就够了”。张朝阳则提醒,“如果你一直都在做复杂的数学,你会把自己困在里面,甚至会失去一些简单的直觉”。
但扎实的数学计算仍是理解物理的前提。徐一鸿教授指出,读科普书只能形成模糊零碎的印象,唯有动手推导方程,才能真正走近物理这一“相互交织的整体”。在他们看来,数学是物理学的语言,张朝阳鼓励被数学困扰的网友,“只要一步一步计算,最终总会得到回报”。
现场互动环节,有学生提问:如何看到物理学发展越来越抽象这一趋势?做科研时如何判断一个科学问题重不重要?对于这些问题,徐一鸿教授表示,问题的解决和学科的推动主要取决于年轻人。他以牛顿从被苹果砸中这件小事儿中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回应,科学问题重不重要,需要你去决定,科学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前辈的经验,也要靠年轻人的思考和推动。
张朝阳补充,他在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上注意到,许多学生非常关注研究物理的未来出路、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对此,他认为,基础科学研究应是出于对自然界产生的本能好奇。他进一步强调物理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研究者不应过分着眼于短期商业应用,更不能以功利性牟利为导向。“科研在满足人类好奇心的同时,也在为人类进步做贡献。”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