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来自中国北京的熊猫“啊吨”与巴黎的邂逅,让两座奥运之城有了热血竞技之外可爱甚至呆萌的连结。一年后,在多国艺术家的联手打造下,由北京市文联发起并出品,获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资助,“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精品创作项目支持的偶剧《我的名字叫啊吨》,在老舍剧场完成内部带观众彩排后,即将于7月18日启程奔赴法国,在阿维尼翁戏剧节迎来世界首演,并由此开启发现之旅。
*不仅有梦想与奋斗,更有发现与接纳
熊猫“啊吨”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为缘起,故事的主人公“啊吨”生活在古老而美丽的“阿密寨”,多年前的一场灾难使他不幸成为孤儿。在好朋友们的陪伴下,小“啊吨”一天天长大,可他还是会时常伤心,自责地认为如果自己跑得再快一些,力气再大一些,当初就能救爸爸妈妈了。于是这只胖乎乎的熊猫有了一个理想——成为一名运动健将,他要变得像自己的偶像“冰墩墩”一样强大,这样就可以保护身边的朋友以及自己的家园。
但70分钟的故事不单单讲述了一只熊猫的梦想与奋斗,更是一个关于如何接纳过去、拥抱当下、在爱与友谊中找到真正力量的故事。整个舞台仿佛就是啊吨的记忆碎片,他在阿密寨竹林中的家,寻找冰墩墩路上城市的剪影,马戏团的红鼻子,以及雨和雪等串联起啊吨生活中的不同色彩。在成长之旅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哪怕不完美,只要有善意和勇气,还是会找到生活乐趣的故事。同时,透过’啊吨’的故事,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不完美”,只有理解过去的自己,接纳现在的自己,迎接未来的自己,才能持续成长。
多国艺术家跟着“啊吨”踏上冒险之旅
巴黎出发、北京创作、成都采风到即将开启的阿维尼翁首演,偶剧《我的名字叫啊吨》剧组也如剧中的熊猫啊吨一样,在寻觅中成长,珍惜平凡、相信奇迹。从去年7月该剧在法国欧亚戏剧交流学会推动下在阿维尼翁举办启动仪式,并发出由法国、意大利、瑞士、中国四国艺术家将共创的宣言,到经过成都采风后,多国艺术家对中国熊猫的认知有了极大的转变,导演赵淼说,“之前,国外创作者眼中的熊猫更像是一个憨态可掬的吉祥物,近距离地观察熊猫的形态以及它的生活场景之后,他们对熊猫的认识变得更亲近了。在工作间里开始制作偶之后,他们慢慢让熊猫有了自己的步态、自己的表情、自己的心情,甚至有了自己的脾气,这是一个逐渐生动起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完成了他们对熊猫认识的三部曲——熊猫其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很像中国人,善良、有趣、好客。”
在和多国艺术家一起工作的日子里,赵淼说,大家曾经有碰撞、有分歧,甚至还有冲突。“比如偶的大小,开始时大家的看法各不相同,我们觉得未来可能会在一个14米宽、10米深的千人以上剧场进行演出,所以需要一个大偶。但法国艺术家一直在给我们建议,’一个灵动的偶对我们来说可能更重要’,原因是偶不能成为演员表演的枷锁,可以由两个人来操作,也可以一个人让偶飞起来。当他们把这些理念传递给我们之后,我们在排练场尝试用一个代用的小偶来进行表演时,我们惊喜地发现他们是对的。他们还颠覆了我们的很多观念,比如之前我们可能还会用传统的木偶操作规则来约束自己,但国际艺术家称,我们和你们在一起创作,就不打算做一个传统的偶剧,我们就是来冒险的,你们擅长身体,我们擅长偶,大家在一起就是希望跟着啊吨一起去冒险。”
“啊吨”呈现的样态会随剧场的变化而各异
从开始时希望冬奥成果在“啊吨”身上得以转化,让他在舞台上闪闪发光,像冰墩墩一样成为明星,到现在,剧组的每一个人更希望“啊吨”能够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力。于是,剧中的“啊吨”从开始追随冰墩墩要成为像它一样的明星,到慢慢让观众明白他其实应该追寻的是自己的路,成为最好的自己。延续“三拓旗”剧团一贯的风格,《我的名字叫啊吨》从冰墩墩的视觉种子生发出一只带有中国元素的熊猫,依旧台词很少,结合形体舞蹈来讲故事,还融合了中国的影戏和剪纸艺术,同时借鉴了成都采风时带给剧组视觉冲击的川剧变脸,更将现场电子音乐与亲子剧进行跨界结合,碰撞出多元文化火花。
从试演时的中型老舍剧场到阿维尼翁的新闪光小剧场,再到未来大凉山戏剧节可能与环境结合的未知空间,“啊吨”呈现的样态也会随剧场的变化而各异,赵淼表示,在老舍剧场更有剧场感,阿维尼翁可能会和观众更亲密,来到大凉山仿佛回到大熊猫放生野化的地方,或许“啊吨”会站在一个绿油油的山脚下讲述自己的故事,也不会觉得违和。为了保证首演效果,剧中百余件道具以及偶形,都会由剧组随身携带至法国,当地时间7月20日至26日每天10:10,“啊吨”都将在新闪光剧场登台,其中,7月23日22:00,《熊猫“啊吨”闪耀之旅交流会》将在阿维尼翁戏剧节OFF村举办。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