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容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网络综艺也告别了“快产快销”时代,转而拥抱“精品深耕”。不仅如此,在受众日益兴趣分化的情况下,网综也出现了长短融合、跨界融合、垂直分类的现象,如何看到这些变化?以及长综艺目前的危与机。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期间,“综”观万象,“艺”启未来——网络综艺创作主题研讨会举行。来自平台和综艺制作方以及学术界代表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郑月发现,观众“追综”的姿态在变。“十年前,我们追的是全家围坐在一起的热闹,追的可能是爆款。五年前追的是全网话题。现在爆款可能还是我们熟悉的那几个,话题也总是围绕着真实、反转、怀旧这些关键词打转。先不说我们‘追综’的这份热情有没有减退,但是姿态肯定早就开始变化了。”观众姿态的改变对应的则是当下网综的生存状态,“一边是每年上线超百档综艺市场规模不断突破新高的繁荣,另外一方面是观众吐槽没有新意,制作方难赚钱、平台留不住人的焦虑。”
2024年网综创新模式占比不足20%
云合数据和艺恩数据显示,2024年上新的国产季播综艺一共392部,较2023年增加54部,全年视听时长共计27.8小时,同比2023年提升18%,日均视听时长共计2546.2万小时,同比提升25%。数据增长的背后潜藏的是隐忧。综N代部署占比高达42%,其中有效播放的占比达74%,也就是被综N代大量占领着。综艺类型的重复率很高,模式创新集中在了老IP的换新,而创新的模式占比不足20%。
郑月总结,横屏综艺大多依赖于“明星+话题”的生存模式,同时小成本综艺的跟风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对细分圈层的深度挖掘和自身价值的主线定位。“可以说类型的内卷,但又创新乏力,这直接造成我们所说的网综生态失衡的第一大症结,就是内容的同质化严重。”
网综对于广告的依赖远超于其他产品
网综的第二大症结是什么?是商业变现难。郑月指出,综艺的广告收入超过总收入70%,这说明网综对于广告的依赖远超于其他的视听产品。“各个甲方品牌投放又倾向于综N代系列。中小内容的融资就难上加难了,创新的积极性也因此减弱了,在无品牌团队背书的环境下就更难招商了……而现在平台方各自为战的逻辑正像是一个隐形的剪刀,将网络生态的韧带剪断,或者残酷一点说剪碎,同时技术与数据的孤岛的效应又正在摧毁着现有的网综生态。”
尊重大小屏的生存逻辑,打好横竖屏的场景革命
网综生存困难的根源在哪?郑月认为,藏在两个特别特殊的维度里,大小、横竖——大与小的生存逻辑,横与竖的场景逻辑。“今天用直白的话来拆解这个既繁荣又焦虑的生态,我们到底应该为大综艺欢呼还是为小综艺鼓掌,是坚守横屏的深度还是拥抱竖屏的鲜活?在这个流量的焦虑、内容内卷的时代,网络综艺到底该怎么活?”
首先要看数据,数据里面,藏在每个“追综人”的选择里。郑月引用研究介绍,现阶段的用户仍然是正向情绪偏多,心态比较乐观,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的价值观造就他们更关注自我感受的品格。因此,他们的消费逻辑很可能是愿意为自己的意愿、仪式感买单。
“在这样的场域限定下,用户想看到的又到底是什么就值得思考了。我想可能是反剧本设置的节目、有竞争对抗性的赛制以及反秩序的内容内核,是希望通过看综艺节目被治愈、被逗乐、有共鸣。无论从大的宏观视角去分析还是从小的微观视角去切入,面对不同的制作体量的分化,创作者们应该使用不同的生存逻辑。”
郑月认为,网综大制作就是要做文化灯塔,小成本就是要做用户的镜子。大综艺要立高度,要有扛鼎的本事,比如强IP的延续、高规格的制作、全链路的保驾护航。而小综艺就是要接地气,要有“扎心”的本事,要精准,聚焦垂直赛道,拍出真实感,更多使用朴素的叙事逻辑来弱化剧本,引起精准用户的情感共鸣。
与此同时,网综还要打好横竖屏的场景革命。“横屏就像沉浸式的一个主场,内容要做深,用故事拴住用户;竖屏就像一个碎片化的超市,内容要做活,用互动来黏住用户。因此尊重大小屏的生存逻辑,打好横竖屏的场景革命,构建多元共融的内容新宇宙,应该是我们业界工作者的目标使命和职业自觉。”郑月说。
在郑月的设想中,网综的未来不再是横屏独大的路径依赖,而在与竖屏共生的场景创新;不再追求流量收割的短期逐利,而是在生态协同的长期主义。“当大小有别成为共识,横竖万象成为常态,我相信我们终将迎来一个多元共融的综艺新宇宙。”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