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占地6.04平方公里 导入人口8.5万 民乐大居:一个有价值的大居治理样本
解放日报 2025-01-20 08:34

“73平方米,高区两房,南北通透,200万就可以拿下……”短视频里,房产中介的声音高亢,越说越激动。陆新歪在沙发上,内心又一次开始挣扎。

这是陆新一家动迁到上海市级大型保障房基地——浦东惠南民乐大居的第7年。房子早就已经可以像商品房一样入市交易了,但陆新总有些犹豫。“我们这个房子虽然远了点,但旁边挨着惠南当地最好的小学,去菜场、医院也都方便。很多学生家长反而要租我这房子,有点不舍得卖。”

2009年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后,曾经被戏称为南汇人“宇宙中心”的惠南镇,发展重心和资源配置发生了变化,并逐渐在民乐大居建设中,成为一些网友口中的“睡城”。

如今,距离民乐大居第一个小区落成已过去10年。从前没有公交、没有超市、外墙脱落的日子都过去了。还有相当比例的浦东南部居民正设法把房子置换到民乐大居,以便享受这里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生态环境。

这是一场真实发生着的城市“移民”融合工程。今天的民乐大居里,至少住着8.5万人,分布在53个居民小区。有的是从市中心板块动迁来,有的是本地的农民上楼,还有的是从四面八方来的经济适用房住户。

10年来,政策因素让这些原本毫无关系的个体,带着完全不同的身份属性、城市记忆、生活习性,走到一起,拼贴了一个新的家园。人们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它的抱怨,却又总有离不开的理由。但身份认同,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重建。

大居出现负面评价

最近,惠康苑的小区门头做了大规模改造。高耸的龙门架很气派,一点也不像人们认知中“大居”的样子。

2011年,惠南民乐大居作为上海市级大型保障房基地之一启动建设,规划用地面积6.04平方公里,规划导入人口超过16万。

大居里第一个落成的小区就是惠康苑。陆续住进来的2800多户居民,几乎都是从杨浦、老闸北、虹口等市中心区域动迁而来的。

社区的硬件设施不算落后,有地下车库,楼间距宽大,户型南北通透,对这些从简陋弄堂房子里搬出来的“移民”来说,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但大居很快因为一些客观事实,给外界留下了一些负面印象。

就在惠康苑建成后半年左右,住宅楼的外墙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剥落,还引发一些居民家里渗水。此时,大居的公建配套仍在持续建设,周边菜场、医院、商铺还不齐全,水、电、燃气管路的铺设也一再把大居内的市政道路挖得不成样子。

“就连老百姓急需的公交车站,也是与相关单位经过反复研究协商才定下来的。”民乐社区第一任党委副书记邱建刚回忆。

当时,市内其他大居也零星出现房屋质量、公建配套不足等问题,大居在公共视野里,逐渐跟“品质不行”画等号。以至于民乐大居的房子刚刚流入销售市场时,比周边其他住宅项目价格略低一些。

入住的老百姓开始投诉有关房屋品质的问题,越来越多人开始对比着过日子。“我们以前在黄浦,出门买菜多方便;我们以前在虹口,社区医院就在家门口;我们以前的社区经常发东西,现在什么都没了……每天就是来居委会讲这些。”荣春苑的居民区书记张颂依说。

资源正在重新盘活

2015年,刚从虹口区搬到民乐大居,刘春还乐观地劝说老伴,“用距离换空间了”。

过去的惠南镇是老南汇的中心,南汇大学城的建设,也让惠南充满活力。但现实的落差,叠加对区域发展前景的焦虑,把刘春的耐心磨没了:“海洋大学、理工大学搬走后,南汇大学城变‘南汇大专城’了。五角世贸广场也一直未系统开发,惠南啥时候才能发展起来?”

16号线惠南站上盖是老百姓关心最多的问题。惠南站的早晚高峰客流量在全市排前列,它承接了绝大多数惠南居民的向外通行功能。规划中的上盖建筑,一旦建成后将是整个民乐大居都能共享的商业综合体。

然而当地政府也十分苦恼,受制于土地产权性质,这么多年过去了,惠南站上盖商业体的招商仍在研究推进中。

回顾这些历史片段,并不会让人意外。毕竟这是一个完全新建的大型居住社区,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上,民乐大居的建设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

2020年前后,上级单位下定决心对大居内涉及外立面剥落问题严重的小区统一进行修缮,彻底解决问题。现在走进民乐大居任何一个小区,里面的儿童游乐设施、老年活动场所等配置,均和商品房小区一样齐全。惠康苑不仅新修了门头,还专设了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点、一个老年日托中心,成为上海为数不多获得“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荣誉的小区。

目前,整个民乐社区的幼、小、中学校布局,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排在周边地区前列。今年将开放的体育主题公园占地约4.6万平方米。就连五角世贸广场一旁的地块也有了出让消息——根据公开报道,深圳农产品集团将与上海建工、浦商集团、上海惠于南商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一个浦东新区一级综合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这将有可能带动五角世贸广场的资源重新盘活。

一座计划服务十多万人的大型居住社区,越来越走向成熟。

治理问题频频出现

如果观察近10年上海城市建设历史,民乐大居会是一个很有趣的样本——

大居建设前期,惠南镇为腾出土地,率先动员农民动迁上楼。2010年前后,上海实施《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民乐大居的房源拿出来供本地符合政策申请条件的居民选择。同一时期,中心城区大规模开展的旧区改造,如虹镇老街动迁,让很多老百姓成片迁到民乐大居。东方枢纽启动建设后,浦东祝桥镇相当一部分居民也集中迁到惠南。再算上这些年动迁房入市交易后,吸引来的书院镇、万祥镇等南部浦东的老百姓,以及大量在周边工厂、企业工作的新上海人、个体商户,一个民乐大居,几乎就是一个微缩的上海。

个性交织的居民身份带来的治理张力可以想见,比如物业费难收取。有的小区物业费收缴率至今处于较低水平。有的小区停车位饱和,矛盾难协调。

再比如生活习性难以扭转。鸿飞第一居民区书记陆春花接手鸿飞苑后,发现很多社区工作要从头开始。“首先要想办法帮助大家改掉高空抛物、乱扔垃圾、破坏绿化等不良习惯。这也不能怪他们,很多居民以前没住过楼房。”

大居也会生发出一些特有的治理问题。惠康第一居民区书记陆洪春发现,因为大居出租房比例普遍较高,有的小区甚至已经超过三分之一。再加上大居的出租价格相对商品房便宜,转租有利润空间,导致二房东现象明显。这两年也陆续有一些短租房、群租房的苗头,“不易察觉,更不易监管”。

但让荣春苑居民区书记张颂依想不到的是,居民会自发设置许多无形的身份壁垒。“这个区动迁来的,不和那个区的居民玩,互相也不参与对方的活动。其实我们从不会区别对待任何一个居民,但在他们看来,彼此间就是有很大不同。”张颂依说。

来了就是“民乐人”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社区干部不约而同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偏偏是大居,需要用比较激烈的方式反映问题?大居里的社区,难道就无法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吗?

陆春花开始自己的探索。最近几年,居委会频繁组织寒暑假亲子活动。“总要想点办法让他们先走到一起。”从孩子切入的路径很快奏效。孩子串起一批年轻的父母、一群热心社区事务的爷爷奶奶。他们在互动交流中,逐渐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来。随后筹建的业委会,一些成员就从这些人里产生。

民乐大居开展的“老伙伴计划”也在荣春苑起了化学反应。较年轻的志愿者与高龄独居老人结对,在一次次陪诊和探望中,大家都不再较真“你是谁”“你原先住哪”这些“老皇历”。“最有意思的变化是,原来从不同区动迁过来的阿姨们,开始共同组织舞蹈队了。”张颂依说。

2021年,建欣苑小区居民开始入住后,书记杜小燕几乎跟每个搭过话的老百姓都要说上一句:“来了就是民乐人。”“其实所有的投诉也好、争吵也好,往根上追溯,都只是一个个体渴望被重视、被关注的外化表现。他们从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忽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区,重建家园、重建身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激发大家在社区事务里花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自然就会珍惜这个社区。”杜小燕说。

为进一步扩大社区协商治理的平台,增加人与社区的链接,民乐大居开始业委会集中筹建工作。去年初,整个民乐大居拥有业委会的小区在20%左右,年底时已增加到80%以上。“我们计划到今年上半年全面筹建完成。只有当业委会建起来,居民区党组织引领下的社区治理‘三驾马车’才能并驾齐驱,不管是动用公共维修资金,还是在选聘物业时,才能更广泛地听取民意、汇集民智、响应民声。”民乐社区党委书记毛海华说。

系统性问题待治理

大居之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例如,眼下车辆停放问题是多个社区的阶段性治理重点。

惠康苑有地下停车库,但很多居民宁可挤占地面道路。即便把车停到地下,爬车道斜坡上来的居民也远超从人行楼梯上来的,“这就带来安全隐患”。

陆洪春说:“其实民乐大居建设了10年,完全可以从既往的实践中吸取经验。就比如地下停车问题,10年前我们在惠康苑就已经发现,地下车库的人行楼梯位置偏僻,居民不能直达楼栋,极大影响地下车库的利用率,后续建设的小区可以避免这一设计缺陷。”

还有“连廊”问题,建欣苑小区建成时间并不久,但楼与楼之间的连廊却给楼内设施带来不少问题。“去年台风季,由于连廊内的雨水大量涌入电梯井,再加上基坑渗水,我们小区84部电梯陆续坏了57部。”杜小燕说。

让更多居民区书记感慨的是垃圾清运问题。不少小区在前期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垃圾治理的问题。“2000多户居民,一个垃圾房,导致很多离垃圾房较远的居民就随手往楼下一扔。如果能在前端设计中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在后端治理去弥补。”杜小燕说。

经过10年发展,大居在上海作为一种形态逐步完善的居住功能空间,已经大大改变了城市人口分布结构,也塑造了一个个新的城市“移民”社群。

伴随社群的进一步发展,当下大居所面临的已不光是人的认同问题、融合问题,更是系统性的治理问题。例如,民乐大居在建设初期大量规划学校,但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社区出现老龄人口上升的趋势,这就要求大居在有限的公建配套基础上,不断放大为老服务的比重。目前,整个民乐大居已建设了3个社区食堂,并形成助餐体系。“后续围绕‘一老一小’的服务能力提升,我们还要想办法、拓思路,让社区服务与社区需求更好地匹配,让老百姓能够更好地享受在大居的生活。”毛海华说。

文/杜晨薇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上海:已完成动迁安置以及即将进入征收阶段的城中村不同程度面临治理挑战
解放日报 2024-11-28
康居社区:居民议事会1年解决难题30余件
法治日报 2024-03-10
北京链家芍药居大区班组获评“北京市青年文明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6
山东各地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中国新闻网 2023-12-06
加拿大林火持续 过火面积达16.1万平方公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9-02
北京:无人驾驶范围将扩至500平方公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16
重庆新增多个疫情高风险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1-15
经济日报:从“有居”到“优居”还有提升空间
经济日报 2022-11-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