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那时春节 封印是怎样的存在
李开周
2025-01-14
+ 关注

春节将近,假期来临,孩子们放假,打工人返乡,大多数朋友都将度过一段轻松惬意、团圆喜庆的美好时光。然而在清朝,尤其是在乾隆年间的北京城,春节假期却能让人如临大敌……

封印以后 官员不再理会治安问题

潘荣陛,大兴人,乾隆年间做过京官,他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写道:“高年人于岁逼时,训饬后辈谨慎出入,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平抓之谚。”每当到了年尾,北京老年人都会教育后辈,平常尽量别出门,出门一定要小心,因为街上有人抢东西。俗话说,二十七八,平取平抓,意思是在腊月二十七、二十八那两天,不仅流行偷窃,而且流行抢劫。

爱新觉罗·宝廷,清朝皇族,生活在鸦片战争以后,中过进士,当过内阁学士,很有学问,写过一首《都门岁暮竹枝词》,描写了春节期间北京丐帮光天化日抢东西的场景。诗曰:“乞丐年终横且强,当街攫物意洋洋。果然捕务常严密,封印宽容也不妨。”到了年终,乞丐们变得豪横起来,当街抢夺,得意洋洋。北京城的捕快平常工作严谨,可在年终封印以后,就啥也不管了。

富察敦崇,清末官员,著有《燕京岁时记》,详细描写清代北京风俗,其中一段话是这么写的:“印封之后,乞丐无赖攫货于市肆之间,毫无顾忌,盖谓官不办事,亦恶俗也。”年终封印,乞丐和无赖在市场明抢,进商店明抢,丝毫没有顾忌,因为封印以后官员不再理会治安问题,这是北京的一大恶俗。

潘荣陛、爱新觉罗·宝廷、富察敦崇,这三个人身份不同,时代不同,但都在北京生活,都提到了年终的治安之乱,说明这在当时具有某种普遍性。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葩的普遍现象呢?原因就在于两个字:封印。

清朝年画:拜财神

封印一词出现得很早 至少从唐朝就有

爱读修仙网文的朋友肯定很熟悉“封印”,那是把法力封在体内,原有的功力无法施展。不过,古人所说的封印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它指的是官员把官印装起来,不再办公,既有下班的意思,又有休假的意思。

封印一词出现得很早,至少从唐朝就有。公元839年,李商隐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当县尉,认为工作太累,太无聊,不符合他的人生价值,于是向上司陕州刺史请假,事后写了两句诗:“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黄昏时分得到上司批准,把县尉的官印锁起来,最后再清点一遍囚徒的名字,从此进山当个隐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也说过封印。公元1072年,曾巩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市)当知州,清明节放假,他出城踏青,写诗抒情:“四境带牛无事日,两衙封印自由身。”假期里没有公务,骑着牛到处游玩,知州和通判都把大印锁起来,体验到难得的自由自在。

无论是唐朝还是宋朝,官员们都有法定假期,但每个假期都不长,放假最长的春节也只有几天,所以封印期很短。南宋风俗宝典《武林旧事》第三卷记载:“是日(除夕),官府封印,不复佥押,至新正三日始开。”官员们在除夕那天封印,不再处理公务,到正月初三就要开印,也就是把官印拿出来继续办公。

清朝官员们的封印期 一年比一年长

然而在清朝,春节假期一下子扩充到二十天甚至一个月,所以官员们的封印期也变得很长。我们以《康熙起居注》为例,看看康熙在位时皇帝和满朝文武何时封印、何时开印。

康熙十九年(1680年)腊月二十五封印,次年正月十七开印,放假二十多天。

康熙二十年(1681年)腊月二十四封印,次年正月十七开印,放假二十多天。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腊月二十四封印,次年正月二十三开印,放假约一个月。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腊月二十三封印,次年正月十九开印,放假二十多天。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腊月二十四封印,次年正月十八开印,放假二十多天。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腊月十九封印,次年正月十八开印,放假约一个月……

康熙当皇帝时,官员封印长达二十多天,偶尔能有一个月的“年假”。到了乾隆年间呢?按吏部官员史珥《汇东手谈》一书记载,每年腊月二十封印,来年正月二十开印,时长一个月。

不过,史珥的记载也可能不是常例,因为公元1759年元宵节那天,乾隆率领群臣吟诗联句,最后一句写道:“节过明朝逮开印,畴咨勤政共孜孜。”明天就是正月十六,君臣们该开印了,希望大伙一起努力把国家治理好。这说明1759年不是正月二十开印,而是正月十六开印。1798年正月十七,已经退位做太上皇的乾隆写了一首开印诗:“开印由来撰吉朝,依然晓起肯逍遥。两旬节事倏以度,何日曾忘望捷焦。”诗里说“两旬节事”,意思是春节封印长达二十天,并不像《汇东手谈》里说的每年都封印一个月。

到了清朝晚期,春节封印就真的长达一个月了。道光年间礼部侍郎周寿昌在《思益堂日札》一书中说:“今世中外官,以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封印,或十九,或二十一,要不出此三日。开印亦然。”周寿昌意思是说,道光年间的京官和地方官都是在每年腊月二十前后封印,来年正月二十前后开印,妥妥的封印一个月。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一个名叫许宝蘅的文人在北京当小官,封印之后写诗纪事:“叩户渐闻追酒债,挥毫着意写春联。曹司封印三旬假,准备巡游厂甸钱。”放了年假,在住处写春联,听见门外敲门声,那是店主在催收酒债。单位里放了三旬年假,准备去琉璃厂逛逛,寻访一些古代钱币。所谓“封印三旬假”,三旬就是三十天,仍旧是封印一个月。

清朝年画:银钱无数

官员封印 皇帝也要封印

对清朝官员来说,封印就等于春节假期开始,开印就等于春节假期结束,那么封印日期和开印日期究竟是谁来确定呢?这就需要让一个特殊的机构登场,钦天监。

清朝的钦天监类似于现在的天文台,负责观察星象和推算历法,只不过钦天监的迷信色彩比较浓厚,要根据天干地支为国家大事挑选所谓的吉日。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日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一体遵行。”每逢农历十二月,钦天监就要从腊月十九、腊月二十、腊月二十一等日期当中挑选最吉利的一天作为封印日,再把这个日子昭告天下,全国官员一起照办。

《大清会典》第二十八卷《礼部·仪制清吏司》记载得更详细:“凡封印、开印,前期札钦天监,择吉日,具疏,通行中外遵守。”每年腊月,礼部官员给钦天监发公文,让钦天监挑选封印吉日和开印吉日,然后礼部官员奏请皇帝批准,通令全国官员照办。

官员封印,皇帝也要封印,乾隆年间修编的《皇朝文献通考》第一百四十三卷有一段《洗宝仪》,记载了皇帝封印的过程:“每岁封印日,洗御宝,内阁先期奏闻,至期,学士、典籍各一人,赴乾清门,接出洗毕,交内监收进。”每年腊月二十前后皇帝封印那天,由内阁大臣奏请,两名近臣到乾清门迎接玉玺,洗刷干净,交给太监收藏起来。

跟皇帝封印相比,官员封印更加热闹。齐如山先生《北平怀旧》和张次溪先生《北平岁时志》都写过北京官员的封印仪式,大致过程如下:凌晨时分,衙门里的全体官员都要到场,其中一名官员负责清洗官印,用黄布包袱包裹,放到印盒里,供到公案上;衙门长官带头,率领大家到公案前行礼,三跪九叩首;与此同时,衙役们要在公堂外边燃放鞭炮;放过鞭炮,磕过头,衙门长官给印匣盖上盖子,系上包袱皮,贴上一张封条,或者在左右两侧贴两幅春联,一幅写“封印大吉”,一幅写“禄位高升”;印匣被送进仓库,最后可能还有一场封印的宴席,合衙官员一起庆祝,喝得醉醺醺的,从此进入过年模式。

鸦片战争后,美国传教士卢公明到福州生活,著有《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个美国传教士的晚晴福州见闻录》一书。这本书描写了某年福州官员封印的壮观景象:按照行政级别,各级衙门逐次封印,每当上级衙门封印时,下级衙门的官员都要到场,火炮声、鞭炮声、喧哗声响成一片,道台衙门凌晨封印,州官衙门上午封印,轮到县衙封印时,时间已经到了黄昏。

因为要放炮,要摆酒,所以封印得花钱。乾隆年间《汉阳府志》记载了汉阳府衙和汉阳县衙的封印费用,其中府衙封印花八两银子,县衙封印花四两银子。在乾隆年间《全州志》里,封印开销是“四两九钱八分”,将近五两银子。同样是乾隆年间,《顺天府志》里的封印开销要多得多,顺天府衙门封印一次要花费一百多两银子,按购买力折合人民币在两万元左右,这大概是因为顺天府管着北京城,财大气粗的缘故。

放假期间不用处理公务 但却不能离开岗位

官员们封印以后都干什么呢?往往不是返乡探亲,而是聚在一起大吃大喝。《燕京岁时记》说:“每当封印已毕,万骑齐发,前门一带拥挤非常,园馆居楼均无隙地矣。”每年举行完封印仪式,大小官员骑着马去聚餐,前门一带变得非常拥挤,所有饭馆酒楼都被坐满。

如前所述,清朝官员拥有二十天甚至一个月的春节假期,放假期间不用处理公务,但却不能离开岗位。按《大清律例》规定:“凡官吏无故擅离职役者,笞四十。”官吏无故离开岗位,要抽四十鞭。春节期间,衙役、小吏、幕僚可以休假回家,但作为一把手的知县、知州、知府们却必须继续待在自己的辖区里,如果胆敢离开辖区,私自回乡探亲,轻则挨鞭,重则丢官。

其实也不仅仅是清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都有类似的规定,这是因为古代交通落后,绝大多数官员又都是异地任职,假如北京人在江南做官,从江南回北京一趟就得半个月,回任又得半个月,所有假期都得花在路上,根本没有跟亲属团聚的时间。所以,历朝历代的地方长官都喜欢带亲属上任,把老婆孩子养在衙门里,过年一起过,卸任一起走。如果没有把妻儿带到任上呢?那就只能等到三年任满以后才能团聚了。

为了“与民休息” 再大的案子也得开印后再办

清朝还有规定,禁止官员在封印期间审理案件。如果有紧急军情,官员可以奏报;如果有紧急灾情,官员可以赈灾;但是碰上案子,官员最多只能先把嫌疑人抓起来,不能像往常一样登堂审理,再大的刑事案件也得放到开印以后才能办理。为什么这样规定呢?《清史稿·刑法志》解释了缘由:与民休息。

清朝皇帝认为,官员审案时一定会尽可能地把相关百姓都关起来,想方设法索要贿赂(这是实情),如果官员一年到头都在审案,那么老百姓一年到头都要受牵连。例如乾隆年间,顺天府永清县(今河北省永清县)封印以后,县令仍旧让衙役照常办案,结果衙役们为了“自筹过年费”,有的上门抓赌,有的拦截单身旅客,把人锁到旅店里,让家属拿钱赎人,还有的去商铺索要“工食银”,每家店铺必须缴纳几两银子,搞得民不聊生。乾隆得知此事,大为震怒,要求全国州县“封印时将票暂行缴销,俟开印,差拘另行给票,违者将州县官分别议处”(乾隆二十八年律令),意思是封印期间撤销州县官员的办案权。从这个角度说,清朝长达个把月的封印倒不是为了让官员休息,而是为了让百姓能喘口气。

可问题是,官员不再审案,治安就会变差。为此,乾隆在北京城内增设治安兵丁:“年节封印后,于城上设堆拨六处,各门各旗设堆拨一,每处设官二名,兵二十名,各委官校与步军营堆拨相间看守。”(《大清会典事例》卷171)春节封印期间,城墙上加设六个堆拨,各城门设置一个堆拨,每个堆拨派驻两名官员和二十名士兵。堆拨是满语,意思是驻兵场所,清朝后期俗称“堆子”,功能近似于现在的治安警亭。

这样做有用吗?也许有用,也许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因为清朝官员薪水极低,士兵薪水更低,衙役们则完全没有薪水,那些在堆拨里值班的官吏为了筹措过年费,是有可能参与抢夺的。

文并供图/李开周

相关阅读
国学|南北“小年”为何不是同一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2
历史|一百年前,在台湾怎样过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1
历史|一百年前,在台湾怎样过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1
新知|那时春节 封印是怎样的存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14
历史|清朝皇帝和官员佩戴的朝珠是什么饰品,为何其它朝代无需佩戴
历史学堂君 2025-01-04
历史|皇权专制极高的清朝,存在哪些连皇帝都要遵守的“祖宗家法”
历史学堂君 2024-11-24
历史|清朝宫廷最高规格的“满汉全席”,到底是个怎样的宴席
历史学堂君 2024-04-03
历史|关外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乾隆为何会允许流民闯入
历史学堂君 2023-11-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