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老手艺”与“新舞台” 西宁非遗馆“活”了
中国青年报 2024-11-22 14:37

“哎呀,这里就是‘大十字’,我家以前就住这里……”“你看,这个‘四片瓦’,脸上画的就是青蛙,我还是尕娃的时候也跳过这个……”在青海省西宁市南凉古国虎台遗址公园内的西宁非遗馆里,站在开放式的西宁社火泥塑展区前,不少市民的思绪被拉回到那些充满温情与欢笑的岁月。

这座人口不到250万的城市,却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几十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息,河湟文化、丝路文化等多元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汇聚,孕育了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西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个,省级项目48个,市级项目57个,区县级非遗项目275项。在西宁非遗馆中,市民游客可以一次性领略到这些非遗项目的无限魅力。

非遗馆该如何向大众呈现非遗?3年前,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和清静雅和数能工程有限公司组成的筹办团队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非遗馆应该与博物馆有显著的区别,博物馆侧重的是物和历史,而非遗馆更应关注人和生活,让非遗看得见、摸得着,更能亲身体验到。”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关戎表示。区别于传统博物馆的静态展示,西宁非遗馆创新打造了多个开放式体验场景,非遗不再仅仅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巧妙地融入各种生活场景中。观众可以走进这些场景,坐一坐、摸一摸,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在河湟皮影戏展区,随着幕布缓缓拉开,生动的皮影人物在灯光的照射下活灵活现,伴随着传承人清脆的唱腔和灵巧的操纵,一个个古老而又动人的故事在光影间流淌。不少观众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传统表演艺术。表演结束后,传承人还邀请了几名观众上台,他们小心翼翼地操控着皮影人物,亲身体验非遗带来的乐趣。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民众还有不少。在青绣坊展区,几名观众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自拿起针线,尝试了简单的刺绣技巧。虽然手法略显生疏,但马女士感到很有意思,“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零距离接触青绣技艺,感受到了妈妈、外婆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孩子也领略到了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魅力”。

在西宁非遗馆,固定展陈只是冰山一角,更为丰富多彩的,是那些非遗技艺工作坊、非遗讲堂、非遗展演季及非遗研学游等活态非遗展演和传承活动。“我们针对儿童、青少年、中老年市民游客等不同人群设计了差异化的活动,不断更新,让非遗馆成为观众生活的一部分,有时间就来看一看动动手,常来常新。”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展厅运营部负责人郭秋芳说。

“非遗馆里有每个人的生活缩影,我们希望每个走进非遗馆的人,都能找到与自己共鸣的内容。”清静雅和公司总经理冯冲说,“此外,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不能亲临现场的观众,也可以远程欣赏西宁非遗”。

西宁非遗馆在实体展馆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孪生、三维扫描、VR互动等技术同步建设了3D数字展馆,将展馆、展厅搬到线上。网络游客可以通过手机、电脑、VR眼镜等设备身临其境地远程游览非遗馆,360°无死角地欣赏展品。通过点击数字馆中的数字热点,游客还可以观看非遗项目视频短片,这些古装探馆直播、趣味短视频、非遗专家访谈节目等,让西宁非遗故事触达更广泛的人群。

同时,数字馆中的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以及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管理系统,让非遗传承保护有了高效的数字化工具。其中的西宁非遗数字地图,为大众提供了一幅详尽的文化导航图,游客们得以科学、直观、全面地了解西宁市各个区县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分布情况。

通过“老手艺”与“新舞台”的融合,西宁非遗馆促进了非遗文化艺术的交流、发展与创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冯冲表示,通过展示代表性传承人的坚守和付出,让游客们亲身体验和感受非遗魅力,可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信仰,坚定文化自信。

文/陈晓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非遗出圈为春节年味儿注入新活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2
为世界非遗保护贡献更多中国经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4
法治护航让非遗绽放迷人光彩
法治日报 2024-06-09
东城非遗焕新计划助力老技艺与新时尚融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07
上海探索“古典园林+” 创新非遗保护模式
中国新闻网 2024-06-06
工美非遗馆展出“茶文化 茶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4
戏舞雪域 工美非遗馆举办藏戏展演社教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7
图记|留学生学“非遗” 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新华社 2024-04-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