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创新自强的梦想早日照进现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9 08:10
“梦想”号是继“蛟龙”号、“奋斗者”号之后的又一标志性国之重器,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科技人员的自信自强和使命担当。不能实现创新,自立自强就无从谈起,而如果不能自立自强,就谈不上真正实现创新。只有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才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梦想”号正式入列,凸显的正是以创新自强为突破口打开发展新天地的执著与韧性。

“‘梦想’号海试成功并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在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对此表示热烈祝贺。“梦想”号是继“蛟龙”号、“奋斗者”号之后的又一标志性国之重器,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科技人员的自信自强和使命担当。

作为我国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装备领域的重大突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承担着深海资源勘探、大洋科学钻探和深远海科学考察等多项使命,对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推动深海关键技术攻关、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梦想”号作为首制船,无先例可循,其建造工程量是现有海工船舶的10余倍、科考船舶的数十倍。11000米的巨大压力,对设备、水、电、液、材料都是挑战。项目团队组建12个攻坚小组,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150余家参研参建单位协同攻关,3000多名建设者1100多个日夜连续奋战,向海图强的梦想,在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中变为现实,自立自强的豪迈,在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中彰显。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战略空间。在全球化的今天,海洋更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承载着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以“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号、“潜龙”号、“海龙”号等潜水器为代表的海洋探测运载作业技术实现质的飞跃,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大幅提升;自主建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雪龙2”号破冰船,填补了我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实现从水深300米到3000米的跨越,“海洋石油981”在南海首钻成功,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平台“蓝鲸1号”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如今,“梦想”号逐梦深蓝,持续彰显我国和平利用深海、深地资源的大国担当,定格成创新自强的壮志豪情。

随着“梦想”号正式入列,我国将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具备自主组织航次的实力,从而在国际大洋钻探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必须看到,与发达海洋国家相比,我国战略性、基础性、颠覆性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原创性和高附加值创新成果也较少,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问题还比较突出,海洋产业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依然存在。而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科技创新仍面临的一些深层次挑战: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顺畅,创新生态体系仍需完善,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等等。

近年来,中国在一些关键技术和高价值领域遭遇了来自个别国家的技术封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产业的升级。我们需要切实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毕竟,不能实现创新,自立自强就无从谈起,而如果不能自立自强,或者只是把别人的东西简单“拿来”,那就谈不上真正实现创新。只有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才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梦想”号正式入列,凸显的正是以创新自强为突破口打开发展新天地的执著与韧性。

从国产芯片开始在特定领域内崭露头角,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横空出世;从嫦娥、天问的深空探索,到“梦想”号走向深海,中国科技发展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但正是这些挑战,锻造了中国科技创新自强的精神。展望未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创新自强的梦想早日照进现实。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上天 入地 下海 我国找矿成果何以“井喷”?
新华社 2025-01-22
广州:着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科技日报 2025-01-09
中国载人深潜新坐标 挺进深海1433次
新华社 2025-01-01
中国载人深潜新坐标!挺进深海1433次
新华社 2024-12-30
向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步一个脚印迈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6
逐梦2024丨这些时刻,见证对星辰大海的一次次奔赴
新华社 2024-12-23
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经济日报 2024-12-13
“梦想”起航 钻向大洋最深处 武汉科学家为“梦想”号设计世界首套智能“产房”
武汉晚报 2024-12-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