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国债期货价格再创新高 业内:未来供给释放 “资产荒”有望缓解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4-24 10:11

4月23日,国债期货再创新高。Choice金融终端显示,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收盘报108.350元/张,盘中出现最高价108.480元/张;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收盘报104.845元/张,盘中出现最高价104.900元/张。

银行间市场现货方面,截至4月3日收盘,10年国债活跃券“24付息国债04”到期收益率报2.2200%。较昨日跌2.25BP。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表现强势,10年国债利率下行幅度超30bp。与此同时,DR007月度中枢大致在1.8%~1.9%区间运行。有市场观点认为,债市走势与资金面走势背离。

年内DR007走势 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

有市场观点认为,今年以来政府债券供给明显减少,这或是导致长期国债收益率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出现阶段性背离的一个因素。

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今年以来下行34BP 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

兴业证券固定收益研究中心认为,上周,资金面平稳偏松状态延续,基本面对债市利空有限,债市供给节奏也可能慢于市场预期,短端收益率下行进而带动长端收益率下行,期债整体上涨。

这一时期债市受多重利多因素支撑:一是部分银行继续调降存款利率,银行间资金面平稳偏松的状态延续;二是基本面指标表现分化,3月制造业PMI回到50以上,1季度实际GDP同比为5.3%,但3月出口、通胀、投资及消费数据略不及预期,M1同比也低于2月,指向基本面修复的情况仍需进一步验证;三是政府债发行进度慢于市场预期,当前来看,地方债,以及特别国债的发行进度并不快。

关于债市走势与资金面走势背离的原因,兴业研究宏观团队认为,债市情绪、降息预期、中美利差与汇率压力是引发资金面与债市走势背离的重要因素。

在债市情绪方面,10年国债的波动中蕴含了更多市场情绪,当债市情绪较高时,10年国债利率会较DR007超额下行;在降息预期方面,在MLF、5年期LPR降息前期至降息时,10年国债利率变化对降息更为敏感;在汇率压力方面,人民币即期汇率向上偏离中间价时,资金价格趋于上升或稳定,但10年国债利率可能受其他因素影响趋于下行或上升程度不及DR007。

从当下情况来看,中美利差处于高位、稳汇率压力较大,美联储降息预期减弱背景下,以上因素当前暂看不到转变迹象,债市情绪和降息预期可能是后续博弈关键,其中基本面和政府债供给是近期可能扰动债市和资金面的较为显性的因素,若经济持续修复或会打击降息预期,政府债供给冲击较大,则债市情绪或有所回落,反之则背离仍然会存在。

东吴固收首席分析师李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以10年期国债期货为代表的长债品种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盘整之后,近两日出现上涨。主要原因在于基本面和交易面的积极信息。

从基本面的边际变化来看,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呈现出总量强但结构分化的特点,GDP达到了5.3%,超过了全年目标,但房地产依然是拖累,造成的结果就是对于债券市场投资者而言,认为基本面依然有利于债市,经济总量的强劲令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推出的可能性大大减弱,对于债市的利空也减小。

从交易层面的边际变化来看,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活跃券的成交笔数3月以来甚至相比1月和2月利率下行的时候有所上升,表明机构有出现集中获利了结的情况,在经历了1个月的调整之后,目前的交易结构也不那么拥挤。

另外从长期逻辑上来看,“资产荒”还是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城投债和地产债的供给减少,加上现在手动补息也被严查,存款的性价比变低,更多的保险资金会进入到无风险利率债的市场之中,助推利率的下行。另外对于公募来说,一季度收益率排名靠前采取的主要是久期策略,公募资金也会考虑往长债方向上转向。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计划发行的政府债券规模也不小,未来发行节奏还会加快。随着未来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资产荒”的情况会有缓解,长期国债收益率也将出现回升。“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

另有固收人士也对记者表示,未来供给释放之后,确实有助于缓解供需错配压力。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首个交易日国债收益率再度下行,2025年债牛继续?
第一财经 2025-01-02
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徘徊1.7%关口,“抢跑”降息交易已过热
第一财经 2024-12-23
“债牛”发动 多个国债期货品种创新高
证券时报 2024-12-11
债市持续走强 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创新低
上海证券报 2024-12-11
债市再度走强 超九成债基净值创新高
上海证券报 2024-12-04
债市“多空”力量交织 国债收益率下行空间有限
证券时报 2024-12-03
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2% 市场观点出现分歧
上海证券报 2024-09-24
十连阳!疯狂债市又起!机构分歧未消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 2024-09-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