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关2月11日发布消息,秉持“重点在威慑、关键在规范”的原则,海关系统充分发挥修复制度作用,自2021年11月以来,北京地区失信企业数量由51家降至目前的20家,同比减少60.8%,企业整体信用水平稳步提升。
信用管理和修复对维护社会公平,着力构建积极向上的良性信用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北京海关在对失信主体实施惩戒措施的同时,充分发挥修复制度“治病救人”作用,帮助企业规范经营、摆脱困境。一年多来,北京海关共完成企业信用修复31家,其中12家提前“摘帽”。这其中不乏承担国家支柱产业的大企业,更多的是中小微企业,修复制度对支持外贸稳定、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据了解,信用修复有“提前申请修复”和“期满主动修复”两种模式。为了帮助失信企业规范经营、尽早恢复信用,北京海关详细梳理企业名单,“接受申请”与“主动引导”双管齐下,将重点放在主动引导上。北京海关优化信用修复流程,在认定失信企业前履行告知程序,实行“一降级一告知”,做好信用修复提示,既把握法度又送去温度。北京海关企业管理处处长贾东介绍,北京海关通过建立直属海关-隶属海关两级联动机制,推动数据传输电子化,加快审批速度。通过设立修复专员,实施滚动式筛查,建立“红绿灯”修复提示机制,保证北京地区符合修复条件的企业都能高效得到信用修复。
北京某电子化学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是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年多的失信经历,让公司发展几乎陷入停滞,也让企业深刻认识到诚信守法的重要性。北京海关经过筛查判别,认定该公司符合信用修复条件,主动上门向企业宣讲信用修复制度。经过信用修复,该公司通关效率提高了50%以上,出口退税周期缩短了120天,仅一个月内出口销售额就增长了120%,帮企业重新占领了市场并逆势增长。
另一家北京市知名商业龙头企业因一个小疏忽成为失信企业,受到部门间联合惩戒的影响,银行授信受阻,贷款得不到批复,查验率也增长到80%以上,公司业务和声誉受到了极大影响。通过信用修复政策,该企业在被降级时就得到了北京海关的修复制度宣讲。于是企业刚满3个月就立即申请修复,北京海关通过加快办理速度,仅3天就恢复了该企业的原信用等级。
通讯员刘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钦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