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财经 | 1万元银行理财15个月仅赚9元 如何面对“理财刺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11 10:58

在“雪糕刺客”引起热议后,不少投资者也在网络平台吐槽遇到了“理财刺客”。他们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实际到期收益与业绩比较基准相差甚远,有的打了对折,有的近乎于零,最惨的连本金都亏了。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在市场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多家银行近期发布公告下调了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或许这将降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减少“理财刺客”带来的刺痛。目前社交平台虽经常见到网友吐槽理财产品收益不及预期,但银行理财产品总体达标率其实还不错,整体来看理财市场的兑付情况还是比较乐观。

1万元理财15个月才赚9元 网友称理了个寂寞

“5万放了476天赚了170多,买的时候标注4.4%的基准,差的也太多了吧。”6月底,网友小思在社交网站晒出了自己理财资金到期的页面截图,对自己的收益感到很失望。

北青报记者查询这家银行的官网,找到这款产品的到期信息公告。这款产品是某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于去年3月初发行的一款固定收益类封闭式理财产品,风险等级PR3,投资期限476天,到期日是今年6月27日。该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是4.4%,但到期日产品净值却只有1.0035。北青报记者粗略计算,其实际年化收益率在0.27%左右,还不到业绩比较基准的1/16。

另一位网友小丽似乎比小思还要惨。她买的也是这家理财子公司的一款风险等级为PR3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投资期限15个月,到期日是今年4月26日,业绩比较基准为4.20%(年化)。

北青报记者从该银行官网查询到,该产品到期日净值为1.0009,也就是说1万元投资了15个月,能挣9元钱。粗略计算,实际年化收益率约为0.072%,大约是业绩比较基准的1/60,甚至只相当于托管费率0.20%的1/3。

小丽说:“看到手机银行的到期金额后,我就懵了,以为自己记错了本金。后来翻看交易明细,果真是本金进本金出。定存一年还有1.7%的利息,我这400多天仿佛理了个寂寞啊。”

多个银行理财产品远低于业绩比较基准   甚至出现亏损

小思和小丽的遭遇不是个例,到期收益率远不及业绩比较基准的产品也不止那家大行才有。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多家银行的客户都在投诉自己所买的理财产品收益未达预期。

某股份行客户投诉称,自己购买的一款低风险固收理财产品理连本金都亏了。该客户晒出的截图显示,8万本金理财6个月,亏了785.889元。

有网友去年7月在另一家大行的手机银行购买一笔5万元理财,业绩比较基准为4.2%,今年7月资金自动赎回到账后才发现,5万元理财仅赚了45元。

还有投资者两年前买了40万某银行R2级别理财产品,期限760天,“预期收益率”(实际应为业绩比较基准)为4.5%,产品8月初到期,兑付时只有3.2%的收益率。该投资者称:“低风险产品我们肯定是预期银行能兑付的,不然,我们为什么不在两年前买4%左右利率的银行大额存单呢?”

银行理财不保本   业绩比较基准不是承诺收益

多家银行的专业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资管新规已推出四年,银行理财早就不是大家以为的保本保收益,这些被投诉的产品也明确说明是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至于业绩比较基准,虽然也是用年化收益率形式表现,但并非大家以往熟悉的预期收益率,而是基于产品性质、投资策略、过往经验等因素对理财产品设定的投资目标,不代表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也不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收益的承诺或保障。

某国有银行的理财经理朱先生通俗地解释说:“前些年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有预期收益率,也都能实现,所以很多客户还觉得银行理财产品是刚性兑付的,保本保息。资管新规推出后,情况完全变了,银行理财都不保本保息了。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都跟基金一样,是净值型的,没有预期收益率,只有业绩比较基准。业绩比较基准可以看作是净值型理财产品未来收益的‘小目标’,类似于划了‘及格线’,但不是收益承诺。投资者最后拿到的实际收益可能比业绩基准高,也可能比业绩基准低。所以,投资者买银行理财也要有‘买者自负’的风险意识,不能闭眼盲入。”

单一数值型业绩比较标准是“理财刺客”主要区域   理财市场整体兑付比较乐观

据了解,业绩比较基准主要由三种形式,包括单一数值型,区间数值型和指数型。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业绩比较基准为单一数值型的理财产品是业绩不达标的主要区域,尤其是那些基准设置较高的产品。

以某合资理财公司为例,中国理财网公布的信息显示,该理财公司目前已有24只产品到期,都是封闭期12-15个月的固收类产品。这24只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均为单一指数型,都在4.3-4.5%之间,只有5只达到业绩比较基准, 实际年化收益率在4.45%-5.67%之间。未达标的19只产品中有13只的实际年化收益率是2字头。比如,8月3日最新到期的一只一年期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4.35%,实际年化收益率2.48%,还不到比较基准的六折。 到期收益率最低的一只产品实际年化收益率仅1.8%,与业绩比较基准相差2.55个百分点,差不多打了四折。

业内人士指出,区间型业绩比较基准会有下限和上限,即使理财产品表现不理想,一般要达到下限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这种区间型的形式直观上不确定性就较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弱;单一数值型的业绩比较基准看上去确定性更强,在销售环节更容易吸引投资者,但实际到期时不容易达标。

虽然社交平台经常可见网友吐槽自己的理财产品收益不及预期,但银行理财产品总体达标率其实还不错。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到期的封闭式产品中有12380只产品披露了业绩比较基准,其中10367只产品能够计算得到期收益率,有近9成的产品到期收益率可以达到银行设定的业绩比较基准线,甚至超4成的产品到期收益率超过了业绩比较基准中枢,实现了超额兑付。整体来看,理财市场的兑付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

今年多个理财产品下调业绩比较基准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8月3日,中银理财发布公告称,拟于2022年8月9日起对“中银理财-稳富(季增益)007”(WFJZY007A)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由2.70%-4.00%(年化)调整至2.50%-3.80%(年化),即在原业绩基准基础上下调了20个基点。中银理财表示,该调整是根据市场情况变化作出的。

据了解,这并非该款产品首次下调业绩比较基准。产品说明书显示,该产品于去年8月4日开始成立运作,每个季度开放一次,首个封闭期业绩比较基准还是单一数值型的,为年化3.70%。2022年1月24日,中银理财发布公告称,该产品将于2月7日开放,下一个封闭期的业绩比较标准为3.00%-4.30%,改为了区间型。4月24日,中银理财再次发布公告,将该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降为2.70%-4.00%,上限和下限均下调0.3个百分点。8月3日的这份公告已是该产品今年第二次下调业绩比较基准。

北青报记者看到,截至8月4日,中银理财-稳富(季增益)007-WFJZY007A的净值为1.037851,意味着持有一年的实际收益率为3.79%,不仅达标,还超过了最初3.7%的基准。

已运行一年多的招银理财招睿月添利平衡2A产品也曾多次调整业绩比较基准,但不是单边下行,而是有升有降。

产品公告显示,该理财计划2020年12月7日成立,预计存续期为 10 年,一个月为一个投资周期。首个投资周期起始日为2020年12月7日,业绩比较基准为年化3.50%。去年5月,该产品进入第六个投资周期,业绩比较基准降为3.4%,6月份升为3.45%,9月升回3.5%。

去年10月8日,这只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从单一数值型变为区间型:3.20%-3.80%。两个月后,区间下限降至3.1%,上限不变。今年1月,区间下限大幅下调0.3个百分点至2.80%,5月又进一步下调至2.6%,但上限一直没变。

8月2日,招银理财发布公告,该产品第21个投资周期,即8月8日至9月8日的业绩比较基准为2.50%-3.70%,上限和下限均比上个月下调0.1个百分点。从去年10月的3.2%-3.8%,到现在的2.5%-3.7%,10个月的时间,这只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下降了0.7个百分点,上限只降了0.1个百分点。

招行官网显示,招银理财招睿月添利平衡2A产品8月8日的净值为1.061700,意味着成立20个月的收益率为6.17%,年化收益率约为3.7%,已经接近区间上限,还超过了最初的业绩基准3.5%。

从中行和招行这两款理财产品的情况可以看出,即便银行下调了业绩比较基准,也并不代表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必然会下降。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指出,近期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以债权类资产为主,对货币市场利率高度敏感,当前利率水平处于低位,因此底层资产收益率也趋于下降;其次,银行理财产品也会配置部分权益资产,以增厚整体产品收益,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权益资产波动加大导致收益不确定性增加,也会拉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

投资者如何避免“理财刺客”?

值得注意到是,银行理财市场的业绩比较基准整体也处于下行阶段。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新发封闭式和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平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79%,环比下跌0.12个百分点;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12%,环比下跌0.10个百分点。

对于习惯了预期收益率的投资者来说,如何挑选优秀的净值型产品,避免“理财刺客”的刺痛呢?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 业绩比较基准只是一个参考的收益率,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实际收益率会围绕业绩比较基准上下波动,有时可能会偏离较远。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后,投资要自负盈亏,购买理财产品不能只看业绩比较基准,要重点考察产品的风险,产品风险高低主要从风险等级、投资范围、资产配置比例、历史净值波动等方面判断。一般来说,业绩比较基准较高的理财产品,要么风险偏高,要么流动性偏差,投资者要能平衡产品风险、收益、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普益标准研究员苟海川建议,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可以充分了解此类产品的历史业绩表现,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风险偏好选择产品,如风险偏好较低可以选择中低风险产品,风险偏好较高,可以选择中高风险产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过年气氛拉满 春节档理财业绩比较基准略上浮
中国证券报 2025-01-21
半两财经 | 存续规模再现缩水 银行理财还香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2
部分产品展示业绩“失真” 银行理财另觅优质底层资产
上海证券报 2024-08-24
美元理财年化收益率超5%,有何风险?
中新经纬 2024-07-23
4分钟卖光!理财产品,也要靠抢了?
中新经纬 2024-07-09
半两财经 | 提前“退场”、业绩比较基准下调,银行理财投资者该怎么应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3
半两财经 | 4月再现“存款搬家” 理财产品更“香”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4
部分理财收益成本倒挂 机构压力陡增 固收理财未来数年收益率难超3.0%?
财联社 2024-04-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