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荷兰:因为吼了孩子两声,我竟被当地儿童保护部门约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10 13:00

从来没想到有一天我会被当地政府的青少年儿童保护部门调查——他们怀疑我对儿子有暴力行为,虐待儿童。对于这种无稽之谈我是百口莫辩,还要老老实实配合。

事情的起因,是有一天儿子上学时无意在老师面前说起妈妈平日在家对自己吼叫。老师瞬间警觉,追问他:“你妈妈会打你吗?”无知少年脱口而出:“她吼叫起来的时候很厉害,我怕她会打我。”就这样,班里老师报告了学校社会安全员,安全员报告给了市政府青少年儿童保护部门,紧接着我被约谈。

谈话那天,在学校的安全管理办公室,一张圆桌,五人围坐,所有人都和蔼地看着我,每个人脸上都明明白白地写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气氛诡异至极。对这样的情况,我大脑也开始飞速地运转。

我想起了以前我从另一个华裔朋友J那里听说过她曾被政府同一个部门约谈过。原因是孩子身上过敏长疹子,去看家庭医生的时候被怀疑孩子在家被打。家庭医生紧急将他的疑问报告给了政府相关部门。不管她怎么据理力争,想说清楚那只是身体过敏导致,此事仍然折腾了她大半年,一边自己要配合医院对孩子身体进行检查,一边政府隔两周就要对她进行教育,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但凡从孩子嘴里听出任何父母态度不好的信息,就又会成为一个新的介入理由。清楚地记得当时她谈起自己的“斗争经验”:一定要反复向他们表达你对孩子的坚定不移的爱意。还要和孩子对好口供,千万不能再说出任何不利于家长的话。否则,政府会视孩子不安全,将他带去保护组织居住、生活。

想到反正我也没有打孩子,孩子身上更没有任何伤痕,我料想他们一定也不能把我怎么样,我也就敬而不畏地开始和他们周旋。首先对学校、政府部门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高度肯定和毫无吝啬之词地赞扬。其次自省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表决心要改正不够耐心的问题。最后强调中国文化在子女教育方法上和西方教育方法的不同,以及我认识到应该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平衡点。同时请他们也尊重我们的文化。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地想结束这种我内心根本就不认可的调查和教育。

作为母亲,其实我非常清楚儿子在跟老师“吐槽”我吼叫他时,完全不是想揭发我的。这样的相处模式我们俩是习以为常的。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里,对于孩子的管教是比较细致的,他长到12岁,我从来没动手打过他,但作为中国妈妈,传统文化里一些必要的管教是要坚持的,所以“河东狮吼”倒是常有的,又有几个家长能做到从不发火呢?

从内心来说我并不希望他们一再地跟我谈话、跟孩子谈话,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反而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但是我还是天真了。他们仍然没有放过我们的意思,要来家访,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对我进行教育。随后我又被约谈了两次,至今仍然没有结束这场“闹剧”。

我努力婉拒几次无果后,只好认清形势,乖乖接受教育。荷兰的教育理念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讲:孩子是社会的,即使父母也不能伤害他们;从家庭层面来看,哪怕家长不认可孩子的想法,但仍然选择尊重孩子。比如大部分荷兰家长是不会逼迫孩子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有这样的指导思想,他们就不会对孩子大呼小叫。

我的另一位华人朋友M告诉我,自己也有相似经历。几年前他们刚从国内移居到荷兰,焦虑孩子的荷兰语不够好,于是在家让孩子做一些作业(荷兰小学是没有作业的)。孩子有时不乐意,有一次爸爸气急了打了儿子的胳膊,留下一片淤青——那也是他唯一一次打儿子。

当然,淤青被老师看到了,随后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M告诉我,他们也被教育了半年。政府的工作人员居然跟他们说孩子不想做作业就不能让他做,这样会对他的心理造成伤害。他们为了尽早结束这样反反复复的家访和谈话教育,只好向政府保证不再逼迫孩子做作业。

或许文化背景、社会规则和人文环境是导致我们不同的因素,这个话题对我们海外华人来说都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如何在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上寻找平衡点,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

文/李婷婷(现居荷兰)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75年青春纪|白发校长 为乡村孩子带来希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6
夜读|教育的关键,是赢得孩子的合作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6-06
教育|你的话少了,孩子就好了
男孩派 2024-05-11
新知|荷兰人 与其说开放,不如说是包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4
新知|荷兰人 与其说开放,不如说是包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4
新知|荷兰的“自行车王国”称号不是浪得虚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9
新知|童年是一场自助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1
创办留守儿童之家接收1200多名学生 女子免费照顾困难家庭孩子11年 负债也不后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