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记 | 走进巴黎孚日广场的“中国客厅”
新华社
2022-06-16 09:00
1811年,9岁的维克多·雨果随母亲去西班牙与在拿破仑军队中任职的父亲团聚。他在一个陈列廊里,看到两个巨大、精美的中国花瓶,内心被深深触动,开始对陌生的中国产生无尽的遐想。 6月14日,游客在位于法国巴黎的雨果故居参观。
在两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新华社记者走进位于巴黎孚日广场的雨果故居博物馆。拾阶而上,在位于三楼的大文豪雨果亲手设计的“中国客厅”里,摆满了中国瓷器、漆木家具、宫灯、装饰竹帘……客厅摆设营造出绚丽又独特的中式文化氛围。这是6月14日在位于法国巴黎的雨果故居拍摄的根据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创作的油画作品和敲钟人卡西莫多的雕塑。
巴黎、根西岛雨果故居博物馆馆长热拉尔·奥迪内在“中国客厅”里迎接我们的到来。他特意选择了闭馆没有游客时接受采访,并拿掉了所有的保护围栏,让我们可以近距离欣赏雨果的每一处设计。 这是6月14日在位于法国巴黎的雨果故居拍摄的“中国客厅”内的瓷器。
1802年,雨果出生在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1831年,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出版,取得巨大成功。他于1832年租下了孚日广场一套280平方米的公寓,一住就是16年。1851年,拿破仑三世政变后,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1902年,雨果百年诞辰之际,巴黎市政府将孚日广场的这个公寓改造成雨果故居博物馆。这一故居浓缩了雨果一生的传奇,在博物馆的三层,按照雨果在英吉利海峡根西岛流亡时为女友朱丽叶·德鲁埃设计布置的客厅,复原陈列了这个“中国客厅”。6月14日,游客在位于法国巴黎的雨果故居参观“中国客厅”。 摄影/新华社记者 高静
编辑/耿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