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案件多么极端,我们总要问一句为什么
澎湃新闻 2021-10-26 19:00

10月25日凌晨1时许,武汉市蔡甸区消泗乡发生一起命案,犯罪嫌疑人高某辉(男,39岁,本市人)持刀行凶致5人死亡、1人受伤后逃跑。逃跑途中致2人死亡。当日6时许,高某辉逃跑至长江大桥后跳桥。目前警方正全力搜寻。

7死1伤,这个结果足够令人震撼。事发突然,警方能够确认和通报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是一些网友却打开了无限的脑洞。

有网友下意识地就认为,这是被害人“平时作威作福,嚣张跋扈”,甚至幸灾乐祸道,“看到死的是村官一家我就放心了”。还有人认为,这是“经济下行,社会风气变差,互联网放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言外之意,互联网似乎也有罪了。

很多人面对类似的新闻,总是基于一厢情愿的认知做出狭隘的判断,这其实就是一种偏见,一种先入为主的、情绪化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

在这起案件中,目前已经知道的,是犯罪嫌疑人连小孩都不放过,甚至在逃跑过程中,还造成了2人死亡。这种无差别的伤害、无所顾忌的行凶,已经不是简单的仇恨、冤屈、受辱等脑补动机可以完全解释的。

更离奇的是,还有网友在新闻下留言说,“现在的游戏就是暴力的源泉,在游戏里面打打杀杀,已经分不清现实了。”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么多武侠片、动作片、战争片似乎也有原罪了?

一遇到极端的凶杀案件,在案情还不甚明了、相关报道仍然在路上的时候,就开始下意识地脑补,然后公开发表,甚至连虚拟语气和疑问句都不用,这既是缺乏媒介素养的表现,也是法治意识不足的表现。

除了各种“脑洞破案”,还有一些网友,又抛出了“依法处置就行了,和杀的是谁、原因有啥关系”“杀人就是杀人,建议媒体不要再采访了”等观点。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的社会不是一台机器,也不是一款游戏,所有规则和道理并非全然是格式化的,不是出了任何事情,用法律这个万能钥匙就可以全部解锁的。在刚性的法律之外,还有复杂的人性和情感,这同样值得我们去分析、去反思。

就像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所讲述的,无论案件多么极端,我们总要问一句为什么。这个“为什么”,不仅是破解一起凶杀案件需要知道的动机和原因,还有造成这种动机的人物背景和社会背景。只有知道了“为什么”,我们才能有“怎么办”的前提,才能试着去提前化解这种矛盾。

一位网友说得就很直接,“找到根源,分析原因,才有可能减低这种严重犯罪事件的发生概率。”让我们等一等案件调查,等一等行凶原因,看一看来龙去脉,然后再在事实基础上去做价值判断,才能真正有利于解决问题,才能有效避免类似的极端案件发生。

否则,在一片喧嚣的猜猜中,在一片脑补的混沌中,我们连事件的真相都看不清,又谈何追问、反思、预防呢?

编辑/孙政洁

相关阅读
两人在街头用长勺、折叠伞阻止行凶获网友点赞 救人者:因为着急救人就拿了店里长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3
只因一句“不喜欢”,网红咒骂网友“得癌”,掉粉百万后道歉!
中国新闻网 2024-07-25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确实衬得起一句“了不起”
北青艺评 2023-07-16
“西湖大学能改变世界吗?我反问一句:为什么不能?”
央视新闻 2023-05-20
感受|我们为什么爱鸟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6
悬疑剧《重生之门》:真诚用心之外缺了什么
文汇报 2022-06-01
不仅仅是让观众找凶手,《江照黎明》展示了什么叫好的悬疑剧
文汇报 2022-02-15
北青快评 | 酒驾被查后“喊谁即害谁”是一句大实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