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一路“象”北,何时“象”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6-01 16:30

云南15头亚洲象继续向北迁移,现在距昆明市晋宁区边缘仅20千米。如果不能找到合理和有效的途径“劝返”这群洲野象向南回归它们原来的家园,势必会引发更多的意外和事件,造成人和动物的多输。

要让大象回归它们原来的栖息地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就得找到它们不顾一切一路北上的原因。现在,已经有多种假说提出。一是原有的栖息地无法满足它们的生存,尤其是食物欠缺;二是象群的首领迷路了,才一路向北;三是地球磁场(地磁)变化激活了大象基因中的迁徙本能,而这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

在所有的假说证实之前,都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来重复验证,或旁证、补证。不过,现有的几种假说还是有证明力高低之分。事实上,证明力较强的是假说是,这群野生象在寻找更适合生存的栖息地,其次才是磁场干扰说和迷路说。

动物迁徙固然与地磁场有关,但是,地磁场与动物迁徙目前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只能说是间接关系。动物辨别方向是依靠方向细胞、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位置细胞绘制动物所处地点的地图;头部方向细胞告诉动物朝哪个方向前进;网格细胞则通过一个类似航海中使用的经纬仪告诉动物已经行进的距离。而且,网格细胞是动物大脑中的一种细胞,存在于内嗅皮层,具有显著的空间放电特征,并呈现出网格图样的放电结构。

正是证明了这一切,约翰•奥基夫、爱德华•莫泽和梅-布里特•莫泽才获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要证明大象迷路,或者是因地磁风暴影响和破坏了大象的磁感应和生物导航,就应当证明地磁变化阻断或破坏了大象大脑中的三种位置细胞,或者说破坏了大象大脑中磁感应导航系统。目前来看,仅有2020年7月14日和2020年7月24日-25日发生过两次地磁暴来说明地磁暴以某种方式激活了这群亚洲象的迁徙本能,只是一种推测。

而且,地磁暴影响大象的磁感应导航系统在时间上并不符合逻辑,因为这群野象(16头)是2020年3月从勐养片区出发经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普洱市景谷县等地,于11月到达普洱市墨江县,其中一头母象产下一头小象。在墨江县停留了约5个月后,今年4月16日,17头野象从墨江县一路往北迁徙。4月24日,其中两头返回普洱市墨江县找到其他象群。现存15头一路向北,快要到达昆明。在它们迁徙之前,并没有发生地磁暴。

现在看来,寻找适宜的居住环境恐怕才是这群野象一路北上的重要原因。所谓适宜,包括诸多因素,首先是食物,如竹叶、芭蕉叶、盐巴,还有休息、嬉戏、玩耍的地方,如水塘、泥塘,还有气候等。还有研究人员认为,栖息地减少是逼迫亚洲野象迁徙的重要原因,近20年,亚洲象栖息地面积缩减严重,减少了1552.48平方千米(减少40%)。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郁闭度从1983年的88.9%增至2016年的97.02%,导致亚洲象主要食物减少,保护区不再是野生亚洲象的最佳栖息地,目前已有62.4%的亚洲象被迫走出保护区并长期在外“流浪”。再加上旱季食物短缺时,大象会外出寻找新的栖息地,边走边试探,有适合的就留下,没有则返回。

不过,这也不能解释为何这群大象只是一路向北。同样不能解释的是,为何大象喜爱的食物如嫩叶等已经不能吸引大象了。因此,有研究人员提出,事实上人们对亚洲野象的研究结果不足以获得因果相当的结论。

首先是,对中国野象数量现在还难以确认。1967年,云南省动物研究所兽类组调查估计全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为146头。2018年,云南省林草厅主持《中国野生亚洲象资源本底调查》,统计国内亚洲象种群规模为293头,但也只是大约数。

此外,从2005年起,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探索食物源基地建设来吸引大象,让其迁徙到保护区中心地带,如种植亚洲象喜食的芭蕉、棕芦苇等。这样做是一举两得,既努力为大象提供足够的食物,也减少大象对周边村寨的干扰。而且,云南当地地方政府也仿效这一做法,纷纷建造“大象食堂”(食物源基地),种植玉米、甘蔗、芭蕉等来吸引和留住亚洲象。

不过,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吸引住亚洲象,一些象群还是屡屡袭击村寨,而且稍不合适,就举家迁徙,现在的这群大象就是如此。一个更可能的原因在于,人类的活动使得亚洲象开始与人类共同演化,并且习惯了与人相伴的生活。

亚洲象当然不会放过人们为其修建的“食堂”,但是,它们更喜欢找农田、进村庄、“翻箱倒柜找盐巴”。除了食物,人类的居住地似乎更吸引它们,除了农田、经济林为其提供食物外,村寨周边的农田、河流更有利于它们嬉戏、休息,既然亚洲象的“吃、玩、睡、繁衍等”基本需求在农田、村寨及周边更能得到充分满足,就连盐也会从农家得到供给,它们又何必要留在保护区呢?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吃惯了成片粮食等作物的野象,食性当然会发生一定变化。正如一线工作人员调侃:“吃惯了米,谁还愿意吃糠?”而且,习惯了人们创造的水塘、泥塘和林地,大象又何必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云寻觅更好的栖息地。尽管亚洲野象随人类的种种活动而改变习惯并随同演化这样的观点也是假说,但是这种假说的可信度更高。

现实情况是,人象混居的局面已经出现,也增加了人象遭遇的机会,而且野象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并造成巨大财产损失。2013-2019年,亚洲象造成41人死亡、32人受伤,每年伤亡超过10人;造成直接财产损失约2.1亿元,每年超过3000万元。

因此,既要对国内的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变化趋势、分布地点进行精准调查研究,又要合理划定栖息地与配备保护管理资源,同时要进一步研究以何种食物和栖息地才能吸引和留住野象。人象分居是最好的方式,而且需要采取强制措施把亚洲象留在保护区。而当务之急是,如何避免这群一路向北的野象群进入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如昆明,以减少人、象的伤害,以及财产、物资等损失。不能再让大象由着性子一路向北游荡了。

文/张田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中国野象出现“婴儿潮”:全球亚洲象数量减少背景下,象群在我国不断壮大和分家
新华社 2023-05-16
北上南归的象群近况怎样?当初的象宝宝已有300公斤
人民日报 2022-10-04
云南“北上南归”象群回到西双版纳“老家”后状态良好
中新社 2022-03-06
云南大学“95后人象谈判师”:朝着“象”往之路
中国青年报 2021-11-23
构建“人象和谐”绿色家园
经济日报 2021-10-05
“断鼻家族”回家 人象冲突怎解
光明日报 2021-09-14
壹现场|自由行17个月后北移象群回家了 它们还会外出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8-15
大象的旅行结束了吗 —云南助力北移亚洲象群南返情况调查
经济日报 2021-08-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