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4名来自海关系统的“国门卫士”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他们来自海关不同业务领域,有的来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基层一线,有的来自自由贸易试验区、综保区等改革前沿,有的扎根边关、艰苦奋斗,守卫着国门安全,有的负责监管,助力中欧班列发展。
口岸疫情防控的钢铁阵地
北京海关所属首都机场海关旅检一处副处长 高延军
1997年参加工作至今,22年来高延军都坚守在首都机场旅检一线。曾获得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扫黄打非先进个人、首都劳动奖章、全国海关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海关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高延军带领团队查获旅客利用机械零件藏匿走私海洛因13公斤、查获国际过境旅客走私可卡因4公斤、在联程航班上查获走私可卡因24公斤,创造了北京海关旅检渠道打击毒品走私多个重量之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带队72小时之内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D区完成了防疫专区的建设,为口岸疫情防控构筑起第一道钢铁阵地,也为国内各大口岸疫情防控专区建设树立了示范样板。
守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一线
上海海关所属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关长 张宏
张宏出生于1968年,他所在的外高桥保税区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同龄人”,是全国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是面积最大的保税区,也是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区域。
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一线的代表,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张宏全程参与了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的创新设计与推动落实,包括临港新片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制度的创始规划。
面对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他主动适应、服务和保障改革创新的需要,以党建创新引领监管制度改革,以高效服务提升优质营商环境,通过凝聚改革共识、形成制度创新合力,积极参与到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各项改革试点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国门卫士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建设中的使命与担当。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乌鲁木齐海关所属红其拉甫海关办公室副主任 马艳辉
马艳辉出生于1992年,是记者会现场年龄最小的“国门卫士”,曾获得个人三等功2次、个人嘉奖1次,被评为乌鲁木齐关区“优秀党员”1次。2021年,被选为“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英雄事迹报告团成员。
2014年,她从祖国东部沿海来到了祖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7年时间里,她克服高寒缺氧的工作环境,克服生理困难挑战,坚守国门,展现了当代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担当和风貌。
红其拉甫海关的老关址水布浪沟是海关特色教学基地,也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党性课堂。马艳辉先后带领2万余人到教学基地参观学习,每日穿行在海拔3200米和5100米之间,传承发扬了红其拉甫海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艰苦奋斗精神。
护航“钢铁驼队”
成都海关所属青白江海关监管二科科长 夏纪
夏纪出生于1986年,曾获得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改革创新先进个人等称号。
四川不沿海不沿边,以往开展对外贸易主要靠空运,或者到沿海地区“借船出海”。2013年成都首列中欧班列从青白江铁路口岸驶出,从此,这支鸣着笛声的“钢铁驼队”往返于欧亚大陆,拉近了“天府之国”与欧洲的距离。
8年来,夏纪和同事们每天与火车和集装箱打交道,严格执行每一票货物查验任务,确保符合海关监管要求。他验放的中欧班列超过8000列,优化监管流程,助力四川首次通过成都中欧班列进口俄罗斯锌精矿,参与“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等重点改革项目,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支持成都中欧班列从只有1条“点对点”线路、全年开行31列,发展到联接境外61个城市和境内20个城市,为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力贡献海关力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马晓晴
校对/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