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小城:“金剪刀”剪出致富路 “银绣针”绣出新生活
中国新闻网 2020-10-08 08:29

“金剪刀”剪出致富路,“银绣针”绣出新生活。豫南大别山小城河南光山县方洼村的王春梅是当地剪纸和刺绣技艺“弦绣”的非遗传承人,其作品遍布全国。

作为当地走出去最年轻的剪纸艺人,她每年都会定期从郑州返乡举办培训班,传授剪纸、刺绣技艺。

近日,记者在王春梅的培训班里看到,各类颜色鲜艳,风格独特的剪纸、刺绣作品映入眼帘:有极具少数民族特色舞的姑娘,有灵动鲜活的十二生肖图,有独具特色的京剧脸谱,还有各种吉祥喜庆的“福”字“喜”字、香包等作品....。。数百幅大大小小的剪纸、刺绣作品琳琅满目,栩栩如生。

“小的时候就喜欢看妈妈和奶奶她们绣花、绣鞋垫。”今年40岁出头的王春梅,从小对剪纸、刺绣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告诉记者,12岁她便能独自拿起针线,绣鞋垫私香包。

起初,王春梅是照图样学着绣,后来自己开始设计、创作,因此读大学时她选择了工艺美术专业。经过多年的耳濡目染和自我摸索,她精通多种刺绣和剪纸等技能。

“大学刚毕业做平面设计工作,结婚生子后,我就辞职开了剪纸网店和刺绣网店。”王春梅在接受采访时说。

如今,王春梅的作品受到众多消费者喜爱,有的被展馆和个人收藏,有的还应用到影视道具中,销售供不应求。

小有成就的王春梅,没有忘记家乡热爱剪纸和刺绣艺术的乡亲,不间断返乡为乡亲举办培训班,进行剪纸和刺绣艺术的交流指导。同时,她还帮乡亲加工半成品,代售各类剪纸和刺绣品等。

“组织村里的姐妹们学习剪纸、刺绣的技法,动员她们发展这一产业,这样既可以为我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我也可以帮他们拓宽销售渠道。”王春梅说,仅今年1至8月份,她就帮乡亲代售6000余件剪纸和刺绣品。

吴基娥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自从跟王春梅学习剪纸、刺绣的技能后,已经熟练掌握鞋垫、枕头制作的流程,收入也随之增加。“学会了做鞋垫和刺绣后,一个月可以挣到一千多块钱,还没有耽误农田干活。”吴基娥说,她现在已经脱贫了,生活正在走向富裕。

据介绍,现在在方洼村,像吴基娥这样学习剪纸、刺绣的女性有30余人,每年生产剪纸、刺绣品上万件套。

“目前已培养剪纸从业人员达3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20余人,拓宽了增收渠道,也为我村打造规模发展剪纸、纳绣工艺产业提供后续力量。”光山县文殊乡方洼村党支部书记李信远表示,一个从原材料供应到制作再到销售的剪纸、刺绣产业链条已经在该村形成。

文/阚力 梅曙贤

编辑/董伟

相关阅读
绣,一针一线凝匠心
人民日报 2025-05-07
患上肌无力 捡起“针线活” 免费收徒弟 她帮助300多名残疾姐妹绣出锦绣人生
武汉晚报 2024-07-23
收藏!《长安三万里》48首诗词汇总
央视新闻 2023-07-17
聚焦二十大丨陈云珍:焕活非遗羌绣技艺 绣出新生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0-21
何以消烦暑?细嗅荷香,赏“清凉”非遗
扬子晚报 2022-07-18
甘肃定西绣娘:针为笔布为纸 扎染国潮布艺
中国新闻网 2021-04-28
犹记当年“笏满床” 一座消失的名园和一种传世的绣法
解放日报 2021-02-14
武汉一高校开设汉绣课程 一针一线“绣”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0-12-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