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秋冬季重污染主要成因是什么?官方回应来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9-11 14:49

9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秋冬季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治理更多的还是要针对人为排放,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这样即便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也不会再发生重污染天气。”

赵英民表示,该区域重污染天气发生主要是四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是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这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他介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高度聚集重化工产业,区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货运方式,导致了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不同的污染物排放量倍数不一样。

除了二氧化硫以外,区域内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出80%-150%。2018-2019年秋冬季的PM2.5来源解析表明,工业和民用散煤、柴油车对区域PM2.5的贡献分别达到了36%、17%和16%,也就是贡献最大的三个方面,是重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工业源中,钢铁焦化行业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水泥行业。另外,秋冬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由于取暖的原因,比平时额外增加大约30%的排放量。

二是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高,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PM2.5一部分是直接排放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排放到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通过二次转化,在空气中形成细颗粒物,我们把这部分PM2.5叫二次转化的PM2.5。”赵英民解释说,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一次组分占比明显下降,由空气中污染物转化成颗粒物的二次组分占比不断上升。2013年以来,二次组分占比逐渐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从40%上升到50%左右,在重污染期间,颗粒物组分以二次污染物为主,比例能达到60%甚至更高。区域内氮氧化物和VOC的浓度高,会在大气中发生快速的光化学反应,导致大气氧化性总体处于高位,这是促使空气中气体污染物转成二次PM2.5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北京市的大气氧化性比伦敦、东京等城市大约要高出2-3倍。这么一个高氧化性,也导致了区域重污染期间二次转化速率升高3-5倍。大气氧化性一方面是推动气态污染物转成PM2.5,同时也会在夏天推动臭氧形成。因此控制大气氧化性,是下一步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的交叉点和关键点,有“一石双鸟”的效果。

三是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了区域环境容量大幅降低,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赵英民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中,因此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弱风区”,同时在这个区域的上空,对流层有一个“暖盖”的结构,大气扩散条件“先天不足”。受气候变化的影响,2000年以来,区域环境容量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另外,环境容量还呈现季度和月度差异,秋冬季比春夏季环境容量平均要小30%左右,1月份的环境容量大概是7月份环境容量的一半。同时由于这个区域西边北边都是山,环境容量先天不足,冬天又比夏天容量减少一半,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很容易出现重污染。

四是区域传输对PM2.5影响显著,各城市平均贡献率大约是20%-30%,重污染期间进一步增加到了35%-50%。

赵英民表示,攻关项目经过研究观测得出结论,污染物在该区域主要有三个传输通道。第一个是西南通道,也就是河南北部-邯郸-石家庄-保定-北京一线,这个通道传输频率最高,输送强度最大,重污染过程平均的贡献率约20%,个别重污染过程可以达到40%。第二个通道是东南通道,就是山东中部-沧州-廊坊-天津中南部沿线。第三个通道是偏东的通道,也就是唐山-天津北部-北京这条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陈相利
校对/罗晶

相关阅读
我国将开展3大攻坚行动改善空气质量 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新华社 2022-11-18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刘炳江:“十四五”期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如何完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08
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23
重庆市发出今年秋冬季首次空气污染应对工作预警
中国新闻网 2021-11-11
气象条件持续不利 北方39个城市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
中国新闻网 2021-03-11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污染过程将持续至14日
新华网 2021-03-10
1月PM2.5浓度38微克/立方米 无空气重污染日
中国新闻网 2021-02-26
中国67个城市启动重污染预警
中新社 2021-02-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