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7个月成科室“团宠” 极重度肺发育不良早产儿顺利出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5-28 16:40

胎龄28周、出生重1kg的早产宝宝萱萱,因病情危重,出生后就一直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救治。她被医护人员彻夜守护、抱在怀里入眠、躺在特制的“摇床”里听古典音乐;她的情感需求日益明显时正值疫情严重,医护人员想方设法帮助她与妈妈团聚,用袋鼠式护理等措施快速促进宝宝的恢复疗愈疾痛。

七个月来,萱萱日夜追赶生长,除肺部外各个系统的发育均达到同龄孩子的水平,5月28日,她顺利出院。“与其说是医学的成功,不如把这当作是爱的胜利,这是从未放弃的父母之爱,这是日夜守护的医护之爱。”新生儿主任夏世文说。

每个医护都知道她喜欢的音乐

2019年10月31日,29岁的陈女士怀孕28周生下了女儿萱萱,这个巴掌大的宝宝,体重仅为1.03KG。孩子一出生,出现了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宫内感染等,早已在旁等候的新生儿科医护为她上了呼吸机,立即进行抢救,并顺利转回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虽然胎龄并非最小,但萱萱的病情发展很快,持续存在呼吸费力,呼吸机很难撤下来,需要反复的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才能够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出生10天后,她被确诊为极重度的支气管肺发育不全,及并发肺动脉高压、肺气肿等问题。“这类患儿救治困难,但不幸中的万幸,萱萱肺部问题明显,其他器官都是完好的。”夏世文说。

得知萱萱的病情后,陈女士和丈夫决定:“只要宝宝有一口气,就不放弃!”在父母的期待下,医护人员更加坚定了救治她的信心。

呼吸问题一直是萱萱治疗中的难题。新生儿科副主任宋飞介绍,萱萱出生后就是用有创呼吸机,曾三次尝试将萱萱的呼吸支持调整为无创辅助通气,都因呼吸困难加重导致反复撤机失败,直到2020年4月8日,再次尝试无创通气后,萱萱基本可以维持,但仍有呼吸困难的状况发生。“因为肺部发育不全,她要拼命呼吸,而且她常常喘,一激动就哮喘发作,脸色发乌。”管床医生韩代成说。

因为呼吸问题难以改善,新生儿科的医护对萱萱格外关注和呵护,夏世文经常会组织对她重点查房,病区护士长刘欢还将陈女士请到病房来给她家庭参与式救治+袋鼠式护理。一月底,由于疫情的发生,家庭参与式护理不得不暂停,但医护们明显发现,百天后的萱萱情感依赖越来越重。

“有段时间,她白天黑夜都会哭吵,想要人陪和讲话。哭吵起来会呼吸困难、氧合下降伴有面色发绀。”新生儿科病区护士长刘欢说, 拍拍她、抱抱她,跟她说说话,她会立刻安静下来。所以,早产儿区的医生护士会轮流抱着她,跟她说话。在这些“临时爸爸”和“临时妈妈”的怀里,小小的身体卸下了烦躁不安的情绪,安静地玩或者睡,一天天长大。

随着萱萱不断长大和日益增加的各种需求,医护人员们从家里带了早教音乐机,募集婴儿摇椅,给她添置新的衣服,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点点摸索和发现她的习惯和喜好。“她喜欢舒缓的古典音乐,喜欢被摇椅轻轻摇晃,被人呼唤名字时会开心地笑,肉乎乎的特别怕热总是要擦洗。”刘欢说,大家把萱萱的习惯写成了小纸条,贴在病床前,慢慢地这张纸条上的内容不断增多,写满了一张A4打印纸。

萱萱在医护人员的疼爱下成长,但这个胖乎乎的宝宝却不长个子,肺部问题也不断反复。夏世文敏锐地感觉到,萱萱可能是代谢性的问题,几项检查下来,果然是极为隐匿的代谢性骨病。夏世文当机立断,让医生将治疗重心放在发育上,经过对症治疗,萱萱的身高逐渐达到了正常水平,给了肺部发育足够的空间,呼吸问题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疫情没有阻断的母女相聚

年前,陈女士曾到新生儿科给萱萱做过袋鼠式护理。“抱起萱萱,宝妈激动地不停流泪。而萱萱小小的身体紧紧贴在妈妈的胸口时,呼吸特别平稳。这种亲子之情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刘欢说,家庭式护理是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能缓解母亲和孩子的心理和情绪,也能让医疗救治更有效果。

突然而至的疫情中断了萱萱的袋鼠式护理,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情感需求不断增强,夏世文做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让宝妈来到萱萱身边。他让陈女士做了核酸检测,给她在母婴同室免费安排了一间病房住下来,不外出接触其他人,派专人给她做了全面的院感培训,每次接触宝宝前做全面的洗消。

4月2日,陈女士住进了新生儿科,在一名护士的指导下,她认真全面地洗漱消毒更换衣物,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女儿。“孩子长大了,胖乎乎的,见到我又开心又有点认生。那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陈女士再 一次把宝宝抱在怀里时,感觉“不可思议”。

在新生儿科安顿好后,陈女士每天都去见萱萱,向医生护士学习如何照料她,从最开始换纸尿裤都胆战心惊,练就了洗澡、抚触、穿衣等一人完成的“超人妈妈”。有了妈妈在身边,萱萱的“打怪升级”有了陪伴,她闯过了三次纤支镜治疗,气道软化也逐渐在好转。

在病房里,陈女士每次见到夏世文都感激不已,“我从没想过在疫情期间能见到宝宝,竟然还能抱着她。”

“疫情期间,我们总是说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句话不是空口号,人文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到每一个宝宝,就不能回避她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更何况,这份母爱是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夏世文说。

长达一个月的出院准备

萱萱的病情在逐渐好转,但夏世文却并不满足于此。早在三个月的时候,夏世文就关注到了孩子的运动问题。

“当时,我拉住她的双手,小脑袋左摇右晃地,颈部几乎没有支撑的力量。这是长期卧床宝宝的典型问题。”夏世文立刻指导医护干预。

“孩子还带着呼吸机,我都不敢让她练习趴着,是夏主任在不断鼓励我。他说运动神经的发育要跟肺部发育要同步进行,不仅仅要救活萱萱,更要让她像一个正常的孩子那样生活。”陈女士说,经过一个月的趴卧,萱萱能抬着头左右转动观看了,现在的萱萱已经能自己完成半侧翻了。

眼看着萱萱的肺部发育逐渐好转,夏世文开始为她做出院准备,“宝宝的发育靠营养,吃奶是她的头号问题。”在萱萱出生时,夏世文就叮嘱陈女士保好母乳。在护士的指导下,陈女士完成了开奶,学会了安全地保存母乳,不断将既是粮食又是药的母乳送到新生儿科给萱萱吃。

因为呼吸困难,萱萱的喂养一直是通过胃管完成。但要出院回家,就要解决自己吃饭的问题。萱萱已经习惯用胃管进食,拒绝奶瓶,更不愿妈妈亲喂。每次亲喂,萱萱都大哭一场,让陈女士既害怕又痛苦。夏世文安慰她不要急,先将胃管改成入口的滴管,再换成奶瓶,然后慢慢交叉亲喂和瓶喂,经过长达一个月调整和磨合,陈女士终于实现了完全亲喂。

从去年的10月底到今年的5月底,萱萱在新生儿科住了长达7个月。其间,病情不断反复,萱萱都顽强地挺了过来,但住了这么久,萱萱未曾红臀过一次,胖胖的皮肤一点都没有褶烂过,为了适应她的身长,新生儿科还特别为她购置了小床。早产儿区的每一个医护都抱过她,跟她说过话,她熟悉每一个常常陪伴她的医护人员的声音,能迅速辨别出说话的人,并露出甜甜的笑,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她早已成了所有人的心肝宝贝。

28日,萱萱各项指标(头围身高体重均在发育曲线的50百分位以上)达到出院标准。“孩子的肺部发育会持续到两岁。”夏世文说,他将持续跟踪宝宝的生长发育,期待她像一个正常的宝宝那样,早日脱离家用呼吸机,开始新生活。

通讯员 周建跃 温红蕾 黄洁莹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琳琳
编辑/董伟

相关阅读
深圳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 屡次创下全国超低体重早产儿成功救治纪录
南方都市报 2024-11-22
第17个世界早产儿日 北京妇产医院教你“袋鼠式护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7
Qnews|听说有孕妇早产 女护士在飞机客舱里举起了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0
罕见!新生儿瘤体和孩子的脑袋一样大,多学科联动顺利切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2
21周+4天出生,体重仅450克 全国最小胎龄超早产儿被成功救治
南方日报 2024-03-14
世界早产儿日|早产儿袋鼠式护理
北京海淀区妇幼保健院 2023-11-20
湖北一极低体重早产宝宝“闯关”86天顺利出院
中国新闻网 2023-08-05
出生体重仅385克 超早产儿被成功救活:“巴掌宝宝”获救刷新广东救治纪录
广州日报 2023-06-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