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援鄂医疗队驻扎的酒店里一家特殊的杂货店开张了。这家“杂货店”所有上架商品只送不卖,免费向援鄂医疗队员提供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以及牛奶、功能性饮料、巧克力、自热方便食品等生活用品。
杂货店“老板”施阳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由于物资的供应有限,不少医护人员下班回到驻地酒店都会来杂货店“抢购”。目前医疗队员用来对酒店居住空间进行消毒的脸盆、水桶、拖把的需求量较大。在食品方面,巧克力和功能型饮品也很受欢迎,方便医护人员补充体力。
援鄂医疗队驻扎酒店里开起“杂货店” 上架商品只送不卖
2月24日晚,武汉广信国际大酒店里,一家名叫“羊羊杂货店”的特殊商店开业了。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家“杂货店”所有上架商品只送不卖,而“送”的对象则是驻扎在酒店里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援鄂医疗队。
2月27日下午,仁济医院宣传处处长袁蕙芸告诉北青报记者,这间“羊羊杂货店”里的物资是2月23日下午由上海交运应急保障车队从仁济医院运往武汉的。2月24日中午1时30分,这5吨共计400余箱的医用物资和生活用品顺利抵达了仁济医疗队驻地广信国际大酒店。当天晚上,这家为保障医疗队队员物资供应的“羊羊杂货店”就开张了。
“现在酒店里只有我们仁济医院援鄂医疗队驻扎,总共156人。杂货店本来是酒店拨给我们用来储存物资的一个房间,我们简单改造了一下,贴了一张打印着‘羊羊杂货店’字样的纸就算是‘开张’了。”袁蕙芸介绍,目前杂货店除了向居住在酒店里的医护人员提供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医用物资,还有一些牛奶、功能性饮料、巧克力、自热方便食品等生活用品。
而之所以叫“羊羊杂货店”,是因为目前杂货店的管理员名叫施阳。袁蕙芸告诉北青报记者,生于1991年的施阳是仁济医院后勤保障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这次也是主动请缨出征武汉。“因为他名字里有个‘阳’字,又是年轻人,和医护人员也都很熟络了,就用了谐音的‘羊羊’来当店名。”
医护人员下班后来“抢购” 巧克力等补充体力食品受欢迎
2月27日下午,“羊羊杂货店”管理员施阳告诉北青报记者,物资刚到酒店的那天是‘羊羊杂货店’生意最火爆的一天。“因为医护人员刚抵达武汉的时候,随身带的基本都是医院给配备的医疗物资,食品什么的带得少。部分队友从上海来到武汉,饮食上不习惯,加上武汉当地的超市现在也不对个人开放,所以当医院送来大量生活物资后,大家都非常开心地来挑选。”
而随着几天的运营,作为杂货店“老板”的施阳也开始观察和总结最受一线医护人员们欢迎的“商品”。据他介绍,目前医疗队员对脸盆、水桶、拖把的需求量较大,主要用来对自己在酒店居住的空间进行消毒。“因为医护人员都在一线工作,考虑到有一定的感染风险,所以我们也和酒店沟通了,日常的清洁由大家自己完成。”
另外医疗队女性较多并且每天需要洗手,所以对护手霜、润肤露、擦脸巾的需求都比较大。而在食品方面,巧克力和功能型饮品也很受欢迎,方便医护人员补充体力。“另外自热方便食品也很受欢迎,自热火锅、自热煲仔饭都是大家改善伙食的首选,很紧俏。”施阳表示,目前杂货店不少热门“商品”还有供不应求的情况。“像符合医用标准的护目镜之类的就很抢手,希望能有更多的物资补充进来。”
由于物资的供应有限,不少医护人员下班回到驻地酒店都会来杂货店“抢购”。“有时候一些受欢迎的物资真的是先到先得,不过抢购的过程对医护人员来说也是一种放松。每天能看到他们平平安安回到驻地,来杂货店抢购完开开心心地回房间休息,我作为‘老板’就很满足了。”
杂货店“老板”兼任医疗队“管家” 让医护人员安心投入工作
实际上,除了担任“羊羊杂货店”的老板,施阳的工作还有很多。作为仁济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中有两名行政队员,他被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称为“哆啦A梦”,是医疗队的“全能管家”。他和同样来自后勤保障部的同事董佩斌负责酒店设备的保障、医疗队的饮食安排、物资管理与发放、班车安排等。
袁蕙芸回忆,在仁济医院援鄂医疗队刚刚入住广信大酒店的时候,因武汉昼夜温差大,不少女队员反映晚上房间内有些凉。但是因为队员们对酒店的空调系统不熟悉,在疫情之下不敢贸然使用。“酒店由于疫情许久没有营业,也没有维护技师,空调系统不能正常运作。施阳与董佩斌当天就对酒店整个空调系统进行检查。”
好在作为上海电力学院毕业生的施阳,无论是中央空调还是特种设备,他基本上样样精通。
在检查过后,他们确定了每一个房间是独立的风机盘管,空气只在房间内循环,因此可以使用;但公共区域,包括大厅、走道、电梯厅等是中央空调集中供风,存在空气对流,必须关掉。随后,两人还在四小时内完成了120余间房的空调系统的检查与出风口清洗消毒工作。
“一线医护人员们都说医院给派了这两位‘管家’真的让他们省了不少心,可以更安心地投入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去。”袁蕙芸说。
【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卓雅
编辑/董伟
校对/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