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丨小小一张身份证 见证时代变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19-09-28 20:12

从最早一人一张、统一在北京市公安局户籍处备案的“身份”证明——“人口卡片”;到需要民警挨家挨户做工作让大家办,且全需手工制作的一代身份证;再到如今可以电子识别、功能多样的二代身份证,居民身份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小的一张记录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卡片,也见证了中国数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

摘要

“口卡”=无计算机时代的人口信息“内存”

1953 年4月,中国居民开始使用公安部统一制发的户口簿、户口登记表、迁移证和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登记表。1954 年实行国家内务部制定的《户口登记实施办法》,在国家对粮食统购统销的同时,户口开始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两大类进行登记管理。

1955年6月,开始实施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规定,户口登记由内务部和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民政部门主管,设公安派出所的地方,派出所为办理户口登记机关,未设公安派出所的地方,由乡、镇人民委员会办理。

到了1956年2月,所有户籍信息改由公安机关统一登记和管理。民警们对这张记载着公民户口基本信息的户口登记卡片,简称“口卡”。

每天需要手工替换800张“口卡”

据了解,“口卡”作为公安机关城市户籍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信息化之前是户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卡”分登记卡和注销卡两种。登记卡是以人为单位,填报本人户籍基本信息的卡片,通俗讲就是“过去的户口本底卡”。到了1983年,只要年满16周岁,有北京常住户口或是新迁入北京市的居民,均由派出所建立一张登记卡,并以“口卡”的形式在户籍处备案。而如果有居民死亡或是户口迁出北京市,就要办理一张注销卡。

现任北京市公安局人口基层工作总队证件大队民警的张凯,1983年在公安院校完成培训后,就被分配到了北京市公安局户籍处,管理“口卡”。

当时的户籍处口卡科位于北京市公安局大楼的地下一层,几间办公室里,满满的都是存放“口卡”的档案柜子。每天的工作,就在这“暗无天日”的房间里,坐在小马扎或高凳上,不停的替换、查找“口卡”。

“我一直认为参加公安工作不是打击破案,就是在派出所工作。没成想,我的工作竟然是这样的”。回忆起刚刚接触“口卡”工作的日子,张凯只觉得“一进去就犯晕”。

据了解,在当时,“口卡”科的民警平均每个人负责12组柜子,一组柜子由4个小柜子摞在一起、每一个小柜子都有4个抽屉,里面满满当当装着口卡,基本上每一组柜子都装有6万张“口卡”,每个民警负责12组柜子就意味着要负责管理70万张口卡。

“那时候,我们一个人每天要替换差不多800张’口卡’,少的时候也有500张左右。”张凯向记者表示,因“口卡”上记录着公民姓名、出生年月日、家庭住址等信息,而且都是手写,如果有公民姓名写错了,或者更换了家庭住址,“口卡”都要及时替换。

此外,为了方便查找,所有的“口卡”都将姓氏依据当时的拼音排序,先按照“b、p、m、f”的顺序,再按照“a、ai、an、ang”的顺序编排。“所以当时北京市口卡排列的第一个姓氏就是巴,第二个是白,往下是班、邦,以此类推”。张凯说道,那时候认字就显得很重要,所有姓氏、还有多音字的,民警都得背下来。

虽然“口卡”数量庞大,但只要知道公民的准确信息,民警“手一抬,再一翻”,不出十几秒,就能准确的找到所需的那张“口卡”。

小到找亲戚 大到破案 都离不开“口卡”

初来“口卡”科工作的张凯起初觉得,每天和一堆卡片打交道“不甘心”,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张凯才发现,这份工作虽然枯燥,却承担着当时公安工作十分重要的一环——查找人口。

在这里工作的民警,除了白天要完成大量的替卡工作,晚上还要值班,帮一线办案民警查找人员。

“小到逢年过节,找不到亲戚家住址;大到公安机关破获重案要案,都需要‘口卡’科提供支持。“张凯回忆道,90年代的时候,有一次,一位大夫粗心大意,把外敷药当成内服药发给一个病人,“这要是误服,就会有危险”。“口卡”科根据提供的已知信息,将范围缩小到3个人,民警迅速出动,按照地址找到了病人,“民警到人家里的时候,那个人马上就要吃药了。幸亏及时找到,不然就危险了”。张凯说道。

张凯回忆,那时北京一旦有重大案件,刑警队就会第一时间来到‘口卡’科去查找相关人员的信息。根据我们提供的信息,帮助侦查员抓捕嫌疑人。张凯说,“这样的案件有很多”。

还有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台湾同胞可以回大陆探亲,“口卡”科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收到一些台胞的求助,希望民警能帮忙找到自己在大陆的亲属。

无论哪种情况,细数下来,每年来查“口卡”的差不多有上万次。“当时许多人都是通过’口卡’找到了亲属,我们一屋子全是锦旗。”张凯表示。

千呼万唤 “口卡”迎来了信息化时代

80年代,北京市公安局人口信息处只有一台“宝贝儿似的”286电脑。到了90年代,全北京市有约1600万张口卡。“那时候就觉得手工管理,速度有点慢了”。张凯说道,但作为当时已是领导的他,面对带着“不甘心”初来“口卡”科的年轻民警,总是鼓励他们说,“再坚持坚持,咱们早晚也会实现计算机化的。”

90年代末期,国家逐渐引进信息化手段管理“口卡”。到了2000年,信息化管理初见规模。

2001年,随着一张张“口卡”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手工查找“口卡”的工作结束了。“口卡”科的很多民警都去了派出所,但属于“口卡”的这份独有的记忆,却在他们心中印下深深的烙印。

“从建国初期,有很多十七、八岁的就开始做’口卡’工作直到退休的民警,他们都默默无闻地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到现在,张凯依然能清楚的记得当时管理“口卡”时的16字要求——“人人建卡,人动卡动,人卡相符,查找迅速。”

曾经的一代身份证全靠手工制作

1984年,我国通过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开始对居民实施户口证件化管理,同年,北京市作为一代身份证颁发的试点开始进行身份证颁发工作。

现任北京市公安局人口基层总队办公室副主任的陈一心,1985年刚参加工作就被分到了北京市公安局户籍处身份证管理科工作。

初到身份证管理科,看到眼前的一幕,陈一心感到意外。当时的办公室“跟车间一样”,每个人都穿着工人的“蓝大褂”。

一代身份证的制作要经历制作底卡、翻拍、洗照片、扩印、裁接、塑封等16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民警手工完成。光照片,每天就要扩印800张,“特别苦”。

1984年至1985年,为了把底卡上的信息抄写得尽量美观,各派出所、辖区单位、街道等单位写字好的人都被抽调出来,专门在派出所帮助抄写身份证卡片。

“当时刚分配到文化部保卫司的一个小伙子,因字迹工整被抽调到派出所抄写卡片,三个月抄写了1700多张。”陈一心回忆道,而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第一张身份证领取人单秀荣。

1986年,身份证开始为铅字打印。

1988年开始为计算机打印。

办身份证全靠挨家挨户去宣传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身份证的使用场所还非常少,仅限于买火车票、飞机票或是住宿登记。

由于老百姓没有办理身份证的意识,要想动员大家办理,宣传就显得非常重要。“那时的身份证办理,几乎是公安机关安排社区民警或是安排居委会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入户宣传,收集相关人员的照片和信息。”陈一心回忆道,为了加强宣传,当时还手绘了很多宣传海报,上面画着一代身份证的样式。

为了进一步鼓励大家办理身份证,1984年8月30日晚,公安部、北京市公安局在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03号文化部宿舍大院,举行中国首批居民身份证发放仪式。

现场,380人有幸拿到了首批居民身份证,38岁的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作为第一个领取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的人接受记者采访。

北京市从开始试点办理一代身份证到普及完成,前后大概耗时5、6年。到了1995年7月1日起,居民身份证制作采用全息透视塑封套防伪技术。

1999年10月1日起,中国建立和实行公民身份证号码制度,身份证代码是唯一的、终身不变的,由15位编码升为18位编码,出生日期加两位,最后加一位校验码,校验码由1-10随机生成,遇10用罗马数字X代替。解决了跨千年后身份证号码重号问题。

2000年,北京筹建警察博物馆,单秀荣将自己第一代身份证无偿捐献给警察博物馆收藏。

2013年1月1日,第一代身份证正式停用。

二代身份证 一天最多制作6万个

2003年,全国启动第二代身份证试点工作。二代身份证增加了防伪标志,提升了防伪性;缩短了制作周期;公民照片由黑白变成了彩色电子照,辨识效率也大大增加,依靠计算机也可以实现更准确核验。

据了解,北京作为全国第一批推行第二代身份证的试点城市,2003年开始筹备,于2004年4月20日开始受理。

“随着身份证使用逐渐普及,当时老百姓也都具有了办理身份证的意识。”陈一心表示,居民几乎都能主动办理身份证,再也不用民警挨家挨户去宣传了。

2004年5月16日上午,在北京市东城区六十五中学礼堂内举行首发仪式,公安部治安局领导为28岁的东城社区工作者李媛和7岁小朋友赵熙然分别颁发了北京市第一张成年人二代身份证和第一张未成年人二代身份证。他们将自己复印件交给北京警察博物馆进行收藏。当天东城区有1300名居民领到了自己的二代证。

为了完成试点任务,陈一心和同事在办公大楼还没装修好时,就搬了进去。“那时候人可以倒班,但是机器不停。”陈一心告诉记者,那时民警一天最多能做出6万个身份证来。

在全员的努力拼搏下,2006年6月30日,北京市完成第二代身份证试点任务,受到公安部表彰,公安部领导用“五个第一”评价北京试点工作,即“速度第一、日制证量第一、领证时限第一、质量第一、群众满意度第一”。

如今身份证办理搭上了便捷快车

目前,北京在全国首推了异地身份证任意派出所就近办理业务,通过“网上北京市公安局”网站,手机版APP“北京警务”,居民们还可以实现网上查询所需要的材料,预约受理时间,并实时查询办理进展。

对于一些行动不变的孤寡老人,民警可以上门拍摄身份证照片;高考的时候,派出所还为考生开通绿色通道,迅速为遗失身份证或身份证过期的考证办证;如在火车站、飞机场忘带、遗失身份证,还可直接办理临时身份证明,用于出行。

在陈一心看来,每一项办理身份证的便民措施推出都能在百姓中引起良好的反响。“主要还是因为现在身份证的应用范围广,各行各业都需要使用居民的身份证,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始终就是尽最大努力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从一代身份证到二代身份证,与身份证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陈一心满足的说道。

见习记者 王涵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董振杰

相关阅读
浙江男子漂泊异乡39年 寻亲成功后民警帮他办理第一张身份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6
老人欲补办身份证,民警帮他找到失散25年的亲人
极目新闻 2023-01-23
网络制售假证件调查:260元就能买一张不带磁身份证
法治日报 2022-12-21
Qnews|姐姐冒用妹妹身份信息骗领身份证进厂打工 17年后姐妹俩双双被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27
工作33年 这位辅警亲历两代居民身份证办理换发
四川成都双流公安分局 2022-03-14
浙江全面实行身份证首次申领“全省通办”
新华网 2021-07-17
方便了!重庆江北警方办出辖区首张“跨地通办”身份证
华龙网 2021-07-13
身份证丢失急坏考生 南阳民警5分钟解民忧
东方今报 2021-07-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