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日记|在小语种服务中收获自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19-05-17 09:0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志愿者史策:今年对于上研究生一年级的我来说是幸运的,我参加了今年的两项重量级国家外交活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志愿服务。从最开始的内心忐忑到后来的自信成熟,我的收获远远大于付出。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我负责的是前期媒体及企业人士来京后的报到注册服务,由于各方协调顺利,前期工作很快完成。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我的岗位由后台转到了前台,我站在了新闻中心综合服务台的岗位上,负责媒体朋友们的咨询服务、翻译需求登记服务及失物招领台的服务。
工作中我深深感到媒体工作者的辛苦,由于记者们在编写新闻稿件时,为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常常因为比较忙而无暇顾及身边的物件,因此失物招领处竟然成了“繁忙”的岗位。耳机、房卡、口红……志愿者拾到这些小物件都会送到失物招领处,看到记者们及时领回自己的物品,我们的这点儿“小帮助”变得熠熠生辉。
通过这次志愿服务,我深刻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志愿者是整个活动的一张名片,无论从服装、站姿还是面部表情和说话方式,言行举止都不仅仅代表着志愿者本人,而是代表整个活动,代表着国家形象。尽管进行志愿服务时需要很早前往会场,而且需要持续用最饱满的情绪迎接每位来宾,但当看到因为自己的“专业”使得来宾对整个活动有了更积极的评价时,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