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以大国重器、大国工程为代表的自主创新能力,关乎一个国家的强盛之基和安全之要,是我们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解决之道。大国重器诞生的过程,是一座座技术堡垒被攻克的过程,也是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逐步走向自主可控的历程。这表明,惟有保持科技自立自强的志气,才能逐步攻克“卡脖子”问题,锻造更多科技创新的标志性成果。
进入8月,我国大国工程连获突破,关键核心领域捷报频传:揽月月面着陆器关键试验圆满成功;“爱达·花城号”首台主发电机正式发电,与之相关的300多台设备达到了完工状态;我国在流动性沙漠中心建成的首个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塔克拉玛干最大光伏电站塔油且末光伏电站发电破3亿度……其他同步推进的航天、船舶、光伏、核电等多领域大国重器工程,均取得积极进展。
大国重器蕴藏大国底气。作为拥有高度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装备或重大工程,大国重器不仅是代表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装备,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今年以来,大国重器捷报频传,大国工程连获突破,涵盖了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每一项都代表着中国在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一个个国之重器、一项项重点工程惊艳亮相,见证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跃升,勾勒出科技创新活力奔涌的时代画卷,彰显着大国科技的硬核实力。事实证明,某些国家妄图“脱钩断链”、一味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我们科技创新的进度和突破。
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往往在大国重器中得到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定要靠自力更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一大批闪耀着中国智慧、凝聚着中国力量的大国重器不断涌现。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第一艘规模最大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交付使用、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首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实现全球首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十四五”以来,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是中国面对技术封锁时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明证,标记着创新进取的坚实足迹,展现着中国人逐梦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以大国重器、大国工程为代表的自主创新能力,关乎一个国家的强盛之基和安全之要,是我们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解决之道。大国重器诞生的过程,是一座座技术堡垒被攻克的过程,也是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逐步走向自主可控的历程。这表明,惟有保持科技自立自强的志气,才能逐步攻克“卡脖子”问题,锻造更多科技创新的标志性成果。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进一步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大国重器之“重”,不仅在于其物理重量,更在于它们承载着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分量。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日新月异,创新中国的逐梦征程步履坚实。我国大国工程连获突破,尖端成就如同星辰般密集闪耀,不仅是科技实力的硬核展现,也在深层次上映射出国家发展动能与未来希望所在。大国重器参与托举起的不仅是产业跃升的阶梯,更是民族复兴的希望。
未来之路上,大国重器激荡的澎湃力量持续奔涌,必能推动中国号巨轮在时代洪流中劈波斩浪,驶向星辰大海的壮阔前程。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