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60年前的北京城在老照片中苏醒,当清末市井的烟火气跨越时空扑面而来,一场为北京人量身打造的“记忆盛宴”拉开帷幕。8月8日至8月17日,《影像里的故事 记忆中的北京》影像展暨BRTV《金色时光-光影新视界》第三季收官展在北京酷车小镇“和·艺术馆”举办,上千幅珍贵影像与数十条短视频,勾勒出北京从清末到现代的百年变迁,邀观众共赴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之旅。
在“穿越时空看北京”展区,组委会从多位专门收藏北京影像的收藏家手中,征集到了上百幅清末、民初时期多位外国摄影家拍摄的老北京市井和人文老照片,最早可追溯至1860年、1862年,彼时摄影术刚诞生二三十年。展出的老照片里,有末代皇帝溥仪家族的一批皇族家庭老照片;溥仪开着最早进入中国的洋汽车、骑着从英国进口的自行车,成为西洋时尚生活的早期享用者。
“穿越时空看北京”展区中的“我家的老照片”与“校园的记忆”部分,征集了数百张来自普通北京市民家庭的老照片,时间跨度从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末,其中有六代体育人家庭不同年代的家庭成员照,也有全家都是革命军人的军人家庭老照片等。
纪实摄影家朱宪民、王文澜、郭建设、吴强,也拿出多幅1970、80、90年代拍摄北京题材的摄影作品参展,朱宪民的《什刹海滑冰的年轻人》、王文澜《三里屯蒙娜丽莎美发店》《冬储大白菜》、郭建设的《西单菜市场》《天安门广场跳皮筋儿的女孩儿》、吴强的《京城最后的背粪工》,中年观众看后,都会发出“北京那会儿就是那样”的怀旧和共情感叹。
除了《穿越时空看北京》,还有《古韵北京》《人文北京》《空中看北京》《远眺北京》《鸟鸣北京》等多个版块,带领观众由古到今、由远到近、由外到内地认识北京、了解北京。
除了布展了近千张照片、摄影作品,还征集了几十条摄影师拍摄北京主题的短视频作品,在展会期间展播,让观众更直观立体地看到影像视频作品里的大美北京。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五场摄影沙龙,参展摄影师与观众将面对面交流创作故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