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沙厂村营房纳入文物普查线索 北京有望再增侵华日军新罪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08 07:35

沿京承高速驾车经过沙厂村时,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路东隐没于山间的废弃房屋,殊不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掠夺钨矿资源而建立的军事据点……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密云区文物管理所了解到,位于巨各庄镇的“沙厂村营房”已纳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线索。北京有望新增一处侵华日军罪证类文物。

营房内部

兵营建筑覆盖沙厂南山

经过一轮强降雨的冲刷,沙厂村南山上的废弃房舍几乎被草木掩藏。上山的小径荒草丛生,所幸在当地村民齐春福的带领下,让记者少走了很多弯路。

南山兵营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房舍,位于久黄路旁的山坡上,俯瞰呈“人”字形连排布局,一道道山墙隔出约15个面积不等的房间,有的房间掏有地下室,营房门前设外走廊,廊道两端垒有拱门。这些房舍主要由毛石砌筑、水泥砂浆黏合勾缝,但年久失修顶棚全无,房屋内长满荒草,一幅人去楼空的破败景象。

兵营外走廊的拱门

离开人字形营房,北青报记者沿山坡向东步入一块台地,这里的房屋更显颓败,残墙内外种满庄稼和果树。就当北青报记者以为兵营规模不过如此时,齐春福将记者引向南山的更高处。穿过一片栗树林,北青报记者来到半山腰,又见到依山而建的石头房子,同样是断壁残垣、不避风雨,在一堵高约两米的残墙前,齐春福停下脚步说:“这就是日本人留下的炮楼,过去应该是两层,根据残存的环形房基判断,炮楼为圆柱形。”

沙厂村.jpg

炮楼遗迹

这处炮楼遗迹和石头房子相连,并接出一道高约两米的虎皮石墙,一直延修至山顶的另一座炮楼遗迹。“石墙就像一堵城墙,将曾经的沙厂钨矿与外界隔离。”据齐春福介绍,沙厂村被群山环抱,日本人除了建房垒墙外,还在周围山上修有10多座炮楼,现仍有7座尚存遗迹。这些炮楼居高临下,将沙厂村严密控制。

沙厂村2.jpg

兵营石墙

北青报记者走访发现,沙厂村的日军兵营主要分布在红门川河以南的山坡上,因此俗称“南山兵营”,与村民聚居区隔河相望。从选址上来看,兵营既在沙厂村范围内,又具有一定独立性,并将钨矿所在的南山严密封锁。近日,据密云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田野介绍,“沙厂村营房”已纳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线索,接下来将开展文物认定工作。

因矿而生的军事据点

抗战胜利已经过去80年,很多沙厂兵营的往事已渐渐消逝在岁月中。75岁的沙厂村民齐生志虽未经历过抗战,但他曾对南山兵营的知情者、当地村民齐生文进行口述史调查,在齐生文去世前,抢救下一批口述史信息。

沙厂村3.jpg

营房

据齐生志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侵略者在沙厂村建立的“辛新钨矿”,俗称沙厂钨矿,既是日军掠夺矿藏的企业,又是其军事据点,受附近塘子村的上级指挥。沙厂兵营因矿而生,由日本人出具建筑图纸,中国人施工建造。这里曾经驻扎有一个中队的日军,兵力超过100人,配备有话务员、门卫、厨师、会计以及中国人组成的特务连。村周围修有11座炮楼,由日本兵和中国“矿警”把守,对沙厂矿区形成严密监控。1945年抗战胜利后,兵营里的日军悄悄撤离,并将带不走的物品统统烧毁。

沙厂村4.jpg

人字形营房

齐生文从9岁开始,在南山兵营做勤杂工,是当地村民中为数不多能进出南山兵营的人。在他口述的往事中,有一段让齐生志印象深刻的细节。有一天,齐生文上工迟到,为避免日本长官责罚,他把长官房间里的钟表修改了时间,日军长官察觉后大怒,随即抽刀劈砍他,好在被日本女会计撞见,将齐生文护在怀里、带进自己的办公室这才作罢。“种种迹象表明,齐生文在南山兵营做事期间并未得到善待,他还曾被丢进狼狗圈,好在狼狗并未撕咬他,所幸又逃过一劫。”齐生志说。

地表富矿已被采空

沙厂钨矿早已停采,但当地村民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南山上至今遗存有矿洞和矿井。北青报记者跟随齐春福,沿羊肠小路步入南山,行至一山坡前,齐春福指向一片灌木丛说,这里有废弃的矿井,当地人俗称“立井子”。由于山坡上草木茂密,已很难分辨出井口的具体方位。

“你从立井子向山坡上看,还有一个洞口若隐若现,那就是侵略者挖掘的矿洞。”齐春福一边介绍、一边劝记者不要靠近,以免误入矿井,但出于好奇,记者还是希望能一探究竟。

北青报记者避开矿井的位置,沿山坡侧面迂回攀爬至洞口看到,此洞虽有一定倾斜角度,但近乎于垂直下挖,逼仄的洞口只能容一人通过,而且矿洞漆黑深不见底,若不借助头灯、绳索等工具很难进入。齐春福告诉北青报记者,村里在矿上干过活的人已相继离世,但过去听老人讲,这口矿洞内分为三段,每段有30米深。

沙厂村5.jpg

矿洞出入口

据《北京志·地质矿产志》记载,1938年至1945年间,日本组织"伪华北重石公司"开采密云地区的钨矿,人数最多时达1000余人,重点开采沙厂钨矿的2、4、5、8号矿脉,除把地表富矿采空外,重点向深部开采,开凿出大量地下巷道,仅1940年至1945年间,便掘进6365米。截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共选出钨精矿500.656吨,另有资料记为970.656吨。现今沙厂钨矿的地下巷道,绝大部分是在日本侵华期间开凿。1963年,因巷道涌水量过大,深部采矿较为困难,该矿最终停采闭坑。

日本人曾对密云钨矿开展调查

与英美列强相比,日本涉足北平地区的矿产资源较晚,但表现出极度的贪婪。北青报记者查阅王化宁女士发表的文章《民国前后日本在北京地区矿藏资源调查研究》以及《北京志·地质矿产志》,简要勾勒出日本侵华期间对北平矿产的垄断和掠夺——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第一部区域地质专著《北京西山地质志》编纂完成,就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机构通过各种途径在华北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形成收集、调查、研究、编纂的完整工作链,为其在北平地区的资源掠夺奠定了基础。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加强了对矿产资源掠夺的部署,重点掠夺煤矿、金矿,其次是萤石、黑钨矿、石灰岩和石墨矿等。

钨是常用的稀有金属,具有高硬度和耐高温性。我国早在十世纪就发现了钨矿,当时称之为“重石”。北京地区的钨矿资源很少,主要分布在密云东部沙厂一带,日本侵华期间曾对该矿进行掠夺性开采,地表已采空。在1941年,荒川坚治著有《河北省密云县重石调查报告》;1944年,兴良三男著有《河北省密云县沙厂附近重石矿体调查报告》。

王化宁女士的文章显示,从2015年5月开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陆续公布一批“日本在华进行的地质矿藏调查资料”。这些资料不仅涵盖北京地区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质、地貌等,而且对相应的矿产普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实际开采等内容都做了大量记录,并保有详细的地图、表格、照片、手绘图等。民国期间日本在北京地区的系统调查资料,仅全国地质资料馆所藏日文地质资料就超过6000档、各类图件7万件,其数量与质量、调查的深入细致程度令人震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38张明信片+18张照片,侵华日军再添新罪证!
央视新闻 2023-07-11
伊朗哪些目标是美眼中钉?这座离心浓缩厂“最危险”
环球网 2020-01-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