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员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持续营造重实干、做实功、务实效的浓厚氛围,需要一系列实招硬招。制定出台“21条”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重要制度遵循,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重要举措,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的鲜明态度。让基层减负“21条”成为整治形式主义硬杠杠,坚持减负和赋能同步发力,必将不断激发基层动力活力,整体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8月6日,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发布。《规定》从切实精简文件、严格精简会议、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规范明晰基层权责等七个方面出台21项举措,对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积极担当作为,有更多精力抓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持续减少,基层的资源保障、工作力量不断加强,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主动性明显提升。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本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当前仍有一些基层工作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出现“小马拉大车”等治理困境。
在一些地方,“上午刚听完市里视频会,马上接着开县里视频会,中午吃个工作餐,下午镇里领导还要轮番上台强调几句”,这样的场景是不少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个别干部习惯于机械“照搬转发”文件,“红头”变“白头”,以流转材料代替开展工作。只关注形式上转发,忽视工作实际效果、不管能否解决问题。一些部门随意向基层要数据材料,强制推广下载使用政务应用程序,考核通报用户安装使用率,强制要求定期登录。还有的地方创建示范活动脱离地方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搞“运动式”“作秀式”“一阵风”式的表面文章,令基层党员干部叫苦不迭。
把党员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持续营造重实干、做实功、务实效的浓厚氛围,需要一系列实招硬招。制定出台“21条”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重要制度遵循,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重要举措,形成了类似中央八项规定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的鲜明态度。“21条”以基层减负为落脚点,回应基层干部群众关切与期盼,聚焦“小切口”设定“硬约束”,注重细化实化措施要求,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压缩工作模糊空间地带,建立清晰明确的制度规范,将有助于推动整治形式主义工作在制度轨道上规范化运行,鲜明树立了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为基层减负赋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工作导向,有利于充分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提供重要保证。
对当前存在的形式主义老问题新情况,在强化现行制度规定的同时,“21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实招硬招,推动为基层减负不断向治本深化。比如,针对文件文风问题,明确提出“文件应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着重提出贯彻落实的政策措施,一般不必阐述形势背景、重要意义、主要原则等内容,确需阐述的应当简明扼要”;针对会议效率问题,明确要求“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同时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同时讲话,主要负责同志讲话或者会议主报告不超过1小时”;针对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问题,规定“非必要不得强制要求下级和基层单位通过政务应用程序上传工作照片、视频和轨迹等”;针对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提出“各级党政机关以及群团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不得开展以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为对象的达标活动”……都是鉴于当前反映强烈的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法加重基层负担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作出一系列禁止性、限制性规定。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让为基层减负“21条”成为整治形式主义硬杠杠,坚持减负和赋能同步发力,必将不断激发基层动力活力,整体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