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1省区市上半年经济“成绩单”陆续出炉,一场围绕稳经济的下半年攻坚战已悄然打响。广东以6.87万亿元继续领跑,西藏、甘肃等中西部省份增速超全国水平,20个省份GDP增速高于年初目标——这份“半年报”勾勒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透露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变局。当各地密集部署扩大内需、发展新质生产力、稳定外贸三大着力点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应对短期压力的“工具箱”,更是中国经济向“质”而行的长远布局。
扩大内需的“组合拳”里,藏着激活市场的大智慧。河南发放“缤纷夏日乐享”消费券,四川联动消费信贷与以旧换新政策,这些举措看似是传统方式,实则暗含“精准滴灌”的新逻辑。以旧换新瞄准的是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的“存量市场”,通过政策撬动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消费券则聚焦暑期、节假日等“流量节点”,用短期刺激激活线下场景人气。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多地把投资与内需结合——江苏统筹“好房子”建设和城市更新,既改善民生又拉动产业链;河南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重大工程、重点领域),既稳投资又补短板。这种“消费+投资”的双轮驱动,避免了“为刺激而刺激”的短视,更符合“形成良性循环”的政策导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区域分工正在重塑。四川、广东争抢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赛道,江苏布局“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的“三叠浪”战略,这些动作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的“换赛道”,而是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培育经济增长的“第二曲线”。以低空经济为例,从无人机物流到低空旅游,看似“小众”的产业背后,是航空制造、通信导航、智能控制等多领域的协同突破。同时必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不是“一哄而上”的同质化竞争,如何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差异化发展,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战略定力。
稳定外贸的“组合策略”中,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广东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四川“一企一策”稳外贸龙头,这些举措回应的是全球贸易摩擦升温的现实挑战。当传统市场波动加剧时,新兴市场的增量空间成为“压舱石”。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比已超35%,而中欧班列开行量同比增长10%。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市场布局,本质上是将外贸增长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对企业而言,需要更灵活的市场应变能力;对政府而言,则要提供更精准的跨境服务,比如跨境支付便利化、海外仓数字化服务等。
从“半年报”到“下半场”,中国经济的韧性不仅在于“稳”的底色,更在于“进”的动能。无论是中西部崛起带来的区域均衡,还是新质生产力催生的产业变革,亦或是外贸多元化拓展的开放格局,都在印证一个事实:中国经济从未停止转型升级的脚步。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内需不足的隐忧、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都需要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
有理由相信,抓好抓实“以旧换新”的政策接续、城市更新的产业链带动、外贸市场的多元开拓等关键工作,中国经济有能力在下半年交出一份更有温度、更有质量的答卷。
文/王志高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