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作家的文学之光 王柳云《风吹起了月光》新书分享会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30 15:15

7月25日下午,“我是王柳云!——长篇小说《风吹起了月光》新书分享会”在北京SKP RENDEZ-VOUS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SKP RENDEZ-VOUS书店主办,作家、画家、北漂清洁工王柳云,诗人、作家、前爆破工人陈年喜,评论家、《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共同围绕文本《风吹起了月光》探讨素人作家王柳云的生活与写作。

王柳云在大厦边做保洁边画画而被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进而广为人知,2023年开始出版自传和诗歌集。著有《风吹起了月光》《青芥人生》《月光不迷路》《走过一座海》。《风吹起了月光》是素人作家王柳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名为陈月华的留守女童饱含艰辛的成长史。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切入,以孩童的双眼洞察成人的世界,因父亲抛弃家庭,母亲外出打工,幼小的女主角月儿被迫独自留在乡下,辗转于各个寄养家庭与学校间。通过她的视角,作者向读者展现出的是一个温暖与残酷并存的乡间世界,一个烟火气浓重的人间。

“每种活法都有独特的光芒”

活动伊始,韩敬群对“我是王柳云!”的活动主题作了阐释,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从这个自我去出发,不断地开掘自己,不断地发现自己,不断地拓展自己。”先强调其“人”的身份,再立足职业身份,在不同人生中创造业绩。因此,在介绍王柳云时,韩敬群没有强调她广为人知的“清洁工画家”身份,而是强调她的写作者身份,这是因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始终秉持着“文本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无论是知名的作家还是普通劳动者,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文本的质量上。

王柳云分享她独特的创作经历时,谈到好的记忆力、思考力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等方面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她回忆,虽然儿时家中贫困,物资匮乏,她只能玩竹箩筐,被父母用破布包裹着长大,但村里人的生活百态和农村的景象,透过阳光下微微摇动的蜘蛛网,深深地烙印在她心中,成为她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柳云的写作之路充满坎坷。她不满农村粗鄙的语言环境,有意识地组词造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尽管遭遇周围人的不理解,但她仍坚持自己的初心。在读书方面,她一辈子颠沛流离,但无论走到哪里,唯一没有放下的就是书。她边打工边读书,不放过任何阅读机会,积累了大量零碎知识,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面对“是否想换一种活法”的问题,王柳云表示,她接受命运的安排,每种活法都有其独特的光芒,如实书写即可。

“文学就是生活本身”

同为素人作家的前爆破工人陈年喜谈起对《风吹起了月光》的阅读感受,他首先认为:王柳云“解决了文学最根本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写什么,一个是我们怎么写”,她有足够的人生经验、内容去写,因此知道“写什么”,她对绘画的自觉赋予了她对色彩、线条的敏锐感知能力,因此她的语言很鲜活。他还谈到,“素人写作”的大量涌现是个体表达欲望与时代环境的共同推动,“大家都有一个表达的愿望,有一个诉求的愿望,这个东西是我们个体的,也是我们时代的,有时代因素在其中的加持。”他强调,对生活的细致感知是文学创作的源头,面对当今碎片化的、真假难辨的信息,我们要做一个“有心的、敏感的、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发现生活中的细节,而文学就是把感知到的、认识到的世界传达给读者,“文学不是理念,而是生活本身”。

韩敬群对此回应,王柳云这部小说细节饱满,生活素材丰富,情感充沛,反映了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非常感染人。“王柳云具有一定的写作天赋,她是不断成长中的作家”,韩敬群对王柳云未来的写作抱有更多的期待,他认为自发的写作者在“写什么”上会有热情,但随着训练和写作经验的积累便会意识到写作素材组合的重要性。

“写自己真正想写的”

评论家李云雷认为,《风吹起了月光》语言朴素优美,开头结尾转折自然,人物形象鲜明,所写的细节非常贴近生活,“尤其是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活力与剧烈变化,对人的行为观念冲击表达了出来,包括社会秩序的变动,以及伦理观、婚姻观的冲击”。王柳云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平淡的语言,描写社会转型时期婚姻家庭的变化,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李云雷称赞王柳云是生活培养的作家,“他们想写的是自己真正想写的”。她的创作经历激励着普通人去发掘潜能,去追求梦想,成为真正的自己。

本书责编张玄喆也来到活动现场,提起这本书的编辑过程,她回忆起诸多细节。王柳云的创作方式十分独特,这是一部在手机上完成书写的长篇小说,她在工作之余便会打开微信开始写。投稿后,在编辑提出修改建议后,王柳云考虑了一段时间毅然决定推翻重写,只为创作出读者喜爱的文字。张玄喆认为,王柳云是有天赋且富有创造力的作家,“《风吹起了月光》只是她的一个起点,绝对不是终点”。

在读者提问环节,王柳云热情回应了诸多问题。有读者问起书名的由来,她坦率地说,“风吹起了月光”其实是一个小孩曾讲出的话,“其实每个小孩的内心、眼光就是一首首流动的诗,在小孩眼里月光不是天上固定的,它是从天上飘过来,然后又慢慢沉下去”。

文/姬冰雪 罗威娜

编辑/李涛

相关阅读
保洁员王柳云出版长篇小说 给心灵“喂饭”让精神富足
人民日报 2025-07-30
50多位学者作家共聚《儿童文学》笔会,探讨中短篇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13
素人写作、相声直播、微短剧 这些热点现象被写进《2023北京文艺发展报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9
文学|后全球化时代的青年写作——顾文艳小说集《一跃而下》新书分享会成功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2
文学为何让人着迷?张莉主编2023年短篇小说、散文年选新书分享会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3
“素人写作”火爆,门槛低了难度大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23
《少许灰烬》新书分享会举行 王田:在文学中得到了救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4
90后女作家杨知寒《黄昏后》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