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提出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深化相关领域开放试点,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要求,在入出境、停居留等方面为外企人员往来提供更多便利等诸多举措。在全球跨国投资低迷、国际引资竞争加剧,我国吸引外资面临较为严峻复杂形势的背景下,稳外资行动方案的出台,释放出多措并举吸引和利用外资稳存量、扩增量的鲜明信号。
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对外开放。中国通过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敞开大门欢迎外商来华投资发展,实现了中国经济与外资企业的双赢。
我国是外商投资的热土。这一点,早已被时间和实践所证实。同时也必须看到,近年来,美西方一些人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全球跨国投资持续低迷,这给我国吸引外资带来了不小挑战。202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62.5亿元,同比下降27.1%。一些外媒借此发出“中国不欢迎外资”等荒谬论调,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正在失去吸引力。
很显然,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中国出台了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举措:举办进博会、链博会,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给予外资国民待遇……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中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去年新成立的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9.9%。从外资来源地看,西班牙、新加坡、德国、瑞士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130.8%、10.8%、2.2%、1%(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一些没有跟上中国市场变化的外资撤出了,更多技术含量高的外资进来了。技术突破、人才累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世界工厂”含金量跃升,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显著,“世界市场”空间广阔的现实,正越来越成为外资与中国合作共赢的发展共识,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是任何不存政治偏见的有识之士一致的选择。
去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下降,既有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不振、总量持续在低位徘徊的因素,也有某些发达国家产业链“安全性”“自给自足性”思潮对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既有2021年以来,我国连续3年引资规模超1万亿元,外资大量流入,集中释放了投资需求的原因,也有全球跨国投资呈现服务化、轻资产化趋势带来的变化。但无论怎样,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某些外媒鼓噪所谓“中国不欢迎外资”“外资加速撤离中国”等荒谬论调,如果不是心怀叵测的异想天开,就是一叶障目的短视与偏见。
综观全球,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把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为重大国策,招商引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战略意义,着力扩增量、稳存量,并注重提质量,让外商投资通过一个个项目,对中国市场投下“信心票”,通过一项项政策,为外商投资注入“强心剂”。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有序扩大自主开放,优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范围,到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加大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支持力度,鼓励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优化外资并购规则和并购交易程序;从在政府采购等工作中做到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拓宽外资企业融资渠道,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做好外资项目服务保障,都还需拿出更多务实管用的举措。
随着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政策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以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的故事,必将续写更加动人的新篇章。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