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从此时节开始,天气开始从“凉”转变为“寒”,昼夜温差变大,万物随着寒气的增长而萧条、凋落。很多人仍然牢牢记着“春捂秋冻”这一养生谚语,认为“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不要过早增添厚衣,才能对养生有益。
那么,“秋冻”是否科学?如何才能正确“秋冻”呢?
“秋冻”是否科学
中医理论认为,人最基本的养生原则是“顺应自然”,“秋冻”就是一种顺应自然气候变化的养生方法。
早在元代,著名养生家丘处机就提出,秋季“宜寒极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顾便多”,强调不宜骤然添衣过多,以免妨碍阳气收敛。
秋天气温开始逐渐降低,人体阳气亦开始收敛,为冬季的藏精创造条件。
此时,如能适当接受冷空气的刺激,不但有利于肌表致密和阳气潜藏,还可以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使之逐渐适应寒冷天气,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秋冻”的正确打开方式
因人而“冻”
“秋冻”虽好,却不可轻举妄“冻”。
每个人的个体体质不同,体内的阴阳状态并不一致。若体质偏于阳虚,一味强调“秋冻”只会扰动本就偏少的阳气,进而导致一系列病理状况。
青壮年、体质较好的老年人和儿童可以“秋冻”,以有利于提高机体对环境逐渐变冷的耐受性。
抵抗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对于“秋冻”则要谨慎,因自身调节能力差,抵抗力低,御寒能力本就不足,贸然“秋冻”易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病、胃肠病、糖尿病等患者不宜“秋冻”,寒冷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病症。
因时而“冻”
仲秋,气温开始下降,天气微凉却不甚寒,气温在15~20℃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可以暂缓添衣。
至晚秋,昼夜温差变化变大,且常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容易骤降,则应及时增衣保暖,若再强求“秋冻”,不仅对健康无益,还容易诱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
因地而“冻”
我国南北方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差异明显。
南方秋凉一般“姗姗来迟”,昼夜温差变化不是很大时,添衣可以慢一些,适当延长“秋冻”时间;
北方温度则下降较快,且昼夜温差大,因此需要及时添加厚衣,切勿盲目地“冻”,以免感受风寒。
“秋冻”须护好肩、颈、腹、脚
“秋冻”并非冻全身,肩、颈、腹、脚等重要部位需要注意保暖。
颈部如受凉,向下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向上则易导致颈部血管痉挛,影响脑部供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不宜受冻。
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诱发女性痛经和月经不调等,因此有胃病史的患者和经期妇女尤其要重视腹部保暖。
在人体各部位中,脚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