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财经 | 三个月年化收益率超13% “明星”理财产品为何也要提前离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16 20:28

8月15日,某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官网发布公告,宣布一款两年期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将于8月17日提前终止。7月以来,这家理财子公司已有5款产品提前终止。理财产品提前离场的银行还不止这一家。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市场共有400多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占全部理财产品的1.5%左右,其中大多数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涉及浦发银行、中原银行、日照银行、盛京银行、农银理财、招银理财、信银理财、渝农商理财等多家银行或银行理财子公司。

这些理财产品都是因为业绩不行才提前退场的吗?北京青年报记者研究发现,提前终止的产品实际收益率虽然多未达到业绩比较基准,但横向比较并不算差,甚至高于不少正常到期的产品。有业内人士表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可能有多方面原因,并不一定都是因为业绩不佳,也会因为规模太小而提前清盘。

多位专业人士表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是正常商业操作,无论是理财机构还是投资者都要更好适应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理财机构要大力提升投研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和资产投资能力,减少产品净值波动;投资者也要理性看待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树立起长期投资的理念。

三个月年化收益率超13%   “明星”产品因规模太小也提前离场

产品说明书显示,8月17日提前终止的这款某理财子公司产品是一只混合类开放式净值产品,风险等级为PR4,属于中高风险产品,适合进取型客户,认购门槛为100万元,业绩比较基准为7%。这款产品本身没有固定期限,投资周期为729天,每年2月、5月、8月和11月的6日为开放日,可以接受申购,但不开放赎回。每个投资者在开放日购买的产品份额,投资周期都要独立计算,产品份额在满729天后自动到期,投资者无需发起赎回申请。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2月初和8月初,这只产品都因为业绩表现优异,位列第三方机构编制的同类产品近3月业绩表现TOP10榜单。截至8月2日,该产品近3月年化收益高达13%以上,最大回撤仅2.06%。

这样的明星产品为什么会在势头正猛时提前离场?该理财子公司有关人士今日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主要是因为存续规模太小。

8月17日本来是该产品首个投资周期到期日,初始份额会自动赎回,但是之前几次开放日申购的份额太少,继续运作下去无法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所以选择提前终止。该人士指出,理财产品运作中,有的投资品种门槛就上千万,如果产品规模太小,根本无法涉及,还有些投资品种光开户也要不少成本。此外,现在证监会对5000万元以下的迷你基金监管趋严,银行理财估计也都会参照管理。

无独有偶,某地方银行的一只半年定期开放式人民币理财产品近日在第五投资周期到期日提前终止了运作。公告解释称“为充分保障投资者权益,避免因管理规模下降造成投资损失,根据理财产品说明书的相关约定,计划提前终止本理财产品。“

有产品害怕净值有更大波动提前终止  

北青报记者发现,除了规模原因,大家议论较多的业绩因素也是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重要原因。

以某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一款两年开放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例。“风险揭示书”显示,该只理财产品为混合类开放净值型产品,风险等级为中级,理财产品最长期限10 年,但产品期限取决于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条款或是否延期,每两年开放1次。业绩比较基准4.6%,该产品主要投资货币市场工具、债券等,根据市场情况配置权益、衍生资产等。

该产品提前终止公告称,因预计后续市场不可控因素较强,产品净值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为更好的提供产品服务,保障投资者权益,计划于 2022 年 8 月24 日提前终止该产品,产品到期日同步变更。据悉,8月24日是该产品第一个投资周期的到期日,原定计划应有5个投资周期。

事实上,除了在最初的几个月徘徊在破净边缘,这只产品2021年以来走势一直稳健,截至8月9日,净值为1.0744,折合年化收益率大约为3.8%。虽然比业绩比较基准4.6%少了0.8个百分点,但最近两年市场行情低迷,相比那些到期不挣钱甚至亏钱的银行理财,这只产品的表现已经算很不错了。

有国有大行专业人士指出,一般而言,银行理财产品不会因为短期业绩不达标而终止运作,因为定期开放日还没到,达到业绩基准还有机会。但是,参照行业的情况,针对部分净值波动较大,客户投诉较多的产品,银行方面也会考虑提前终止运作。

净值波动大的理财产品申赎压力也大

规模小和业绩波动大表面看似是两方面的因素,实质联系紧密。一般而言,提供开放期的产品如果业绩波动大,老客户会“用脚投票”,新客户也不愿出手,所以规模就越来越小。

以上述某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的“明星产品”为例。两年期间提供了好几次开放申购的机会,为何投资者认购不踊跃?中国理财网展现的该产品净值走势图也许给出了答案:去年8月以后,该产品净值跌宕起伏,波动太大。

北青报记者看到,去年8月26日,该产品净值为1.0630,随后下行又反弹,到今年1月5日,净值来到最高点1.0996,记者粗略计算,当时的年化收益率在7.7%左右,已超过业绩比较基准。此后,该产品净值一路震荡下行,到4月27日已跌破净值,跌至0.9391。这意味着投资者持有一年4个月还亏了6%。此后,该产品净值强劲攀升,6月29日回升至1.0828,短短两个月,就反弹了15.3%。

截至8月8日,这款产品累计净值为1.0637,初始投资者两年期间的投资收益大约为6.37%,年化收益率不到3.2%,相当于7%的业绩比较基准打了四折多。但如果投资者今年5月6日开放日时申购了这款产品(当天的净值为0.9885),到现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就能获得7.6%的回报,年化收益率差不多有30%。如果投资者如果不惧净值大幅波动,在今年5月大胆认购该产品,现在会有不俗的收益。

公开信息显示,某些理财产品的大额赎回也确实存在。近期提前终止的一款某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一年期定开产品,首个赎回开放日是今年7月21日,当天该产品触发巨额赎回,理财份额净赎回申请超过了上一开放日存续总份额的10%。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很大程度上和相当多的理财投资人的理念没有转变有关系。因为有了净值波动之后,有很多的投资人喜欢天天看净值波动,这样会干扰他们的投资决策。

普益标准研究员霍怡静指出,进入理财净值化时代后,伴随今年股债市场剧烈震荡,部分理财产品投资业绩不及预期,净值波动较大,引起部分客户不满,理财公司面临较高的资金申赎压力,同时理财产品的管理规模下降后投资风险加大,性价比低,因此产品提前终止运作。

提前终止属于正常现象   对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给予一定包容度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之后,无论是此前的“破净潮”还是当前部分产品的提前终止,都是对理财机构和投资者的考验。在现阶段,不论金融机构还是投资者,都要对理财产品提前退场现象给予一定的包容度,为我国银行理财市场走向规范与成熟提供时间。

霍怡静表示,产品的净值随市场行情波动,投资者将会灵活调整投资资金,影响产品管理规模,综合考虑客户诉求、经营成本和投资收益等方面,业绩表现不佳、净值波动大、管理规模小的产品提前终止属于正常现象。

“对于机构来说,虽然提前终止产品不利于客户信任、品牌形象以及整体的风险管理,但是有利于机构推动理财产品转型。”霍怡静认为,理财机构要想在全面净值化时代留住投资者,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投研能力、专业配置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和投资者教育工作,引导投资者理解净值型产品收益风险共担的本质。

对投资者来说,霍怡静认为,产品提前终止有利于投资者及时止损,减少因产品业绩不佳导致的资金损失程度,但是可能会降低投资者对机构投研管理能力的信任。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指出,真正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后,理财收益完全取决于实际投资结果,收益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难度明显加大。理财投资者应选择投研实力较强的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并尽量拉长投资周期,减少净值波动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透视理财产品敲出机制 含权产品能否顺势而起
中国证券报 2025-07-17
部分美元理财产品提前止盈,在售产品业绩基准仍不乏“4”字头
财联社 2025-07-10
展示3.9% 到手不到2.7%!部分理财产品成为收益率“刺客”
第一财经 2025-01-21
多只银行理财产品因达到止盈条件提前终止
证券日报 2025-01-21
2024年固收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达3.47%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1-16
理财产品展示年化收益率3%、“细看”1%,啥情况?
中新经纬 2024-09-25
4分钟卖光!理财产品,也要靠抢了?
中新经纬 2024-07-09
年内逾千款净值型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证券日报 2024-06-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