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一大早,佘芳芳和朝阳区酒仙桥十街坊小区的邻居们在小区门口集结,在红霞路社区社工的带领下来到社区居委会,开始一天的志愿服务工作。当天要完成大规模核酸,社区急需“群众力量”共同完成7400余人的核酸检测工作,当然还有日常的买菜、送药、信息核查、心理咨询等工作。
开始工作前,社区书记刘梦球为大家下发了一份自制的“志愿服务指南”,一份应对各类问题的话术,一张爬楼图。同时为志愿者们做疫情志愿服务的培训。包括怎样做好个人防护、登记核酸信息、怎样登记买药、怎样购买物资、怎样回答居民提出的政策问题等等。
佘芳芳本职是一名营养师,当天,她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医生,分发检测试剂管。工作间隙,她坚持一如既往向微信群里的亲朋邻居们普及居民健康知识。而他的邻居大哥李松则负责接送志愿者和维持现场秩序。“我是看到群里的信息主动请缨的,接送人这活儿我擅长”。据了解,半年前因为公司发展问题,李松被迫“下岗”,成为了1名滴滴司机。
楼组分散、人手告急,面临疫情防控的种种“艰难时刻”,酒仙桥充分发挥党委统筹协调作用,面向地区发布志愿招募令。佘芳芳和她的邻居们便是看到招募令,于是报名成为了社区的志愿者。这些邻居们有滴滴司机、会计、社工、外企职员等各种各样的职业。社区书记在了解到志愿者的情况后,根据个人特长精准对志愿者们进行分类,为居民提供买药购菜、心理疏导、等各类志愿服务。平时连面都见不上的邻居们,因疫情相识,因“志愿”而凝聚。
同样,东路社区自发动员的172名居民志愿者按实际情况成了各个小组,精准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支部书记、楼门组长“服务关爱组”、在职党员“信息收集组”、链家小哥“买菜购药组”、京东小哥“快递传送组”、安利大姐“心理疏导组”、物业大哥“物业维修组”多支志愿服务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在小区里,在疫情防控网格片区当中,守护着大家的健康安全。
酒仙桥街道探索疫情防控背景下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模式。此次疫情爆发,街道充分利用“门楼院(片)社”社区四级自治体系,对管控区内划分最小单元作战网格提供精细化服务。各社区1946个门(层)长、439个楼长、75个院长,153个片长迅速集结,弘扬守望相助志愿精神,汇聚“久久爱”志愿服务新力量,形成静止状态下网格区域内“社区党委核心引领、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居民邻里互助守望”群众动员酒仙桥模式。
依托“互联网+”平台建设,街道指导10个社区建立了居民微信群396个,平均入群率85%。疫情发生后,居民扫码进群,人数进一步增加。以亮马桥9号院为例,群内自小区管控后人数由原来的200余人激增到500余人。群里的居民志愿者们线上自发为邻居们宣传解答疑问、安抚居民情绪、普及居家防疫知识、分享居家生活。线下协助党支部书记韩金泉配合社区核酸检测、买菜送药等服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泽伟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