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们表达亲子沟通中的困扰,比如“我的孩子什么也不愿意和我讲”、“这孩子动不动就生气”。通过咨询慢慢梳理这些沟通的困难,我们会发现这些困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父母本身的个人成长、沟通技巧、亲子之间累积出来的关系、孩子的个性特点、孩子的年龄特征等。我们在此特别准备了三个实用的人际沟通技巧,希望能为您的家庭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沟通?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在沟通的定义中,有以下要点值得我们关注:
1.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沟通中不止要传递信息,也要注意接收对方传达的信息并给予反馈。
2.沟通不只是在传递想法和信息,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交流情感。
为父母们提供几点沟通建议
1.练就“聽”的功夫
“听”在繁体中写作“聽”,我们不光要竖起耳朵,更要用十双眼睛和一颗心去听。如果是认真的沟通,那么听的时候要放下手边的其他事情,一心一意的听。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配合一些非言语信息告诉对方你在认真听,比如用眼神注视着对方,时不时点点头,用“嗯”、“哦”这样的声音表示在听。
听的过程中不只是要听信息,还要努力听对方有怎样的情绪、当下是怎样的心情。
2.反馈时带着“共情”
共情本是心理咨询中的术语,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它是指好像我们就是对方一样的去体验和理解对方的感受。我们在生活中无需做到这样的标准,只需要提醒自己,沟通中一定尝试着站在对方的世界里去体验一下,这一刻他有怎样的想法、感受、情感、期待。并且在进行反馈时,试着把我们感知到的传达给对方。
比如很常见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回到家里,如果父母开口就说“你怎么总关键时候掉链子?不是早提醒过你要认真不要粗心大意吗?”,这个建议固然没错,但孩子可能本就有些难过和羞愧,听到父母这样说可能更加恼羞成怒,一下子就要摔上门躲起来了,沟通更不可能进行下去了。如果父母可以带着共情的反馈,尝试着说“这次成绩好像不符合你的心意,你自己也很失落吧?”,传达出父母对孩子关注和理解,营造一种安全的谈话氛围,沟通便可以继续下去。
3.表达肯定,不要加“但是”
表达欣赏和肯定也是沟通中很重要的部分。如果孩子做了很棒的事情,或者是向父母分享让他特别开心的事情,这时不妨直接的表达肯定。比如简单地说一句“真的吗?真不错呀!”,或者“听你说做到了这个事情,爸爸真为你开心呀!”
需要提醒各位父母,表达肯定的时候不要加“但是”,我们在进行积极反馈的时候一旦在句尾加了“但是”,那么前面肯定的力量就会被大大削弱,甚至有时可能会起到反作用,让人觉得前面的肯定都是虚伪的、假的,“但是”后面才是真正要表达。
沟通中的小技巧还有很多,我们也会在后续继续分享。当然,仅仅是知道有这样、那样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父母们还要学习在生活中多去练习这些沟通技巧,与孩子一起成长。相信当父母能熟练使用这些沟通技巧时,亲子之间的沟通会有不小的改善。
撰稿:医学心理科 郑兆奇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