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买买买”与“不要买”能否互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10 15:35

“双11”的第一波快递已经开箱,第二波紧接着安排上,购物狂欢早已从一天延长为一个月。在这个各路商家使尽浑身解数的大促氛围中,不买点什么仿佛就“错过了一个亿”。然而,在“买买买”声音高涨时,却有一群人说“不要买”。它来自豆瓣的“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这里有近30万人,他们尝试对购物这一行为进行反思与审视。

又是一年“双11”,电商平台与平台商家每年都会借此机会进行大促,很多消费者会趁着商品集中打折优惠“买买买”。总体来说,这种购物狂欢节可带来双赢或多赢局面。不过也有例外情况,比如上述小组近30万人较另类,在今年“双11”选择“不要买”,与一些消费者疯狂“买买买”形成鲜明对比,有点像“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耐人寻味。

买与不买,完全是个人自由。买与不买,也各自都有理由。据悉,加入“不买组”的人,有践行极简主义的,有单纯为了省钱的,还有一些求劝退的。讨论比较多的,还是关于某类物品买不买的话题。由此看出,这30万人“不买”,缘于生活、消费、节约等理念不同。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出现这种“不要买”人群也是正常现象,不必对此感到诧异。

实际上,疯狂“买买买”与“不要买”走了两种极端。前者的弊端是,在“双11”期间面对各种打折促销诱惑时缺乏理性、过度消费,比如某些商品可买可不买,最后还是买了;某些商品过量采购,造成了浪费或者影响消费品质。最近,就有人自曝,“去年‘双11’囤的货,我现在还没有用完”,类似这样的例子,每年“双11”期间都会出现,有待反思。

后者的弊端是,尽管“不要买”的理由不同,但可能有一些共性,比如,缺乏生活物资储备意识,不利于应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就眼下来说,无论是突发的零散疫情,还是出现极端天气等,都可能影响正常生活或者生活品质。这也是商务部鼓励家庭储存一定必需品的原因。再如,多数商品在“双11”是真打折,错过这种购物机会有可能增加生活成本。

笔者以为,过于疯狂的“买买买”人群与过于理性的“不要买”人群,应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前者应该从后者身上看到消费冷静的一面,以控制自己的购买欲,尽量按需采购生活相关商品,没有必要大肆囤货。后者要从前者身上看到必要的储备意识、聪明的消费意识,从而让生活更安稳,消费成本更低。

消费是一门“经济学”,什么时候该买,买什么买多少,什么时候不该买,只有具备经济学常识,才能在自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享受更好生活。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双11”无疑是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最佳时机之一,可以节省一定的消费成本。不过也要擦亮眼睛识别商品是真打折还是假打折;同时根据收入、储物空间、实用性等因素下单。

“双11”对消费者显然是一次考验。从“不买组”人群角度而言,究竟坚持“不要买”,还是在诱惑面前出现动摇,就是一种考验;对“买买买”人群来说,面对各种极具诱惑力的优惠促销,能否保持理性,就是最大考验。此外,“双11”期间,电商平台和商家是否诚信经营,有关部门监管履职是否到位,也是一种考验。希望各方都能在考验中得高分。

文/冯海宁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科普|双十一来了,总克制不住买买买是什么心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2
心理|双十一来了,总克制不住买买买是什么心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1
北青快评 | 别让商家愚弄消费者损害“双11”信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9
北青快评 | 少了预售制“搅局”,“618”能否活力无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7
北青快评 | 以“邪不胜正”姿态守护“双11”消费权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1
北青快评|获得助学金的贫困生,能不能去看演唱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9
北青快评|禁用“全网最低价”是对商家营销行为必要纠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7
“买买买”为啥会让我欢喜让我忧? 剁手族的自救指南来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