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假净值”!银行理财产品估值方法生变 小心净值曲线“过山车”
中国证券报 2021-09-30 14:00

还在“闭眼买”银行理财?今后可能行不通了!

9月29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位银行业人士处获悉,部分银行正在对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进行调整——由成本法向市值法转换。

简单来说,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可能不会再呈现平稳向上的曲线,而是随着底层金融资产的市值变化有所波动——市场剧烈波动时,净值曲线可能“过山车”。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估值方法已经切换的理财产品规模有多大尚不能确定,但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理财产品估值方法向市值法转换,成为“真净值化”产品是大趋势。

剑指“假净值”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之所以将部分理财产品由成本法向市值法转换,意在消除“假净值”产品。

这项工作的背景是,今年8月底,监管部门对六家银行作出规定,其理财产品所投资产不得用成本法估值。已使用成本法估值的产品,应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

成本法和市值法有何区别?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钟正生介绍,成本法分为买入成本法和摊余成本法。买入成本法是以债券的买入价格加上债券的应计利息进行估值,并没有考虑债券存在的折溢价情况;摊余成本法指估值对象按照买入成本,根据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产品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个周期计提收益。

市值法则是同时考虑了投资债券的票面利率,以及由于市值波动带来的估值损益。具体表现形式上,成本法一般体现为预期收益率,而市值法则体现的是理财产品的净值。

如何判断理财产品估值方法有没有变化?

业内人士表示,可以参考净值曲线。如果净值曲线较以往波动更为剧烈,那么可能已经切换了。由于切换工作将在10月底前完成,那么后续可能还会有更多款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加大。

影响几何

对投资者来说,产品净值变化也就意味着收益率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近期金融市场热点散乱,市场波动较大,理财产品净值变化可能会更为剧烈。

而理财产品投资者通常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对银行理财行业来说,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成为一项考验。此外,银行理财的投研能力、市场化程度、人员配置也面临更大考验。

华泰证券张继强团队表示,若按规定在10月底前完成整改,应谨防产品净值剧烈波动。由于债市收益率下行,目前摊余成本法计价的产品中,永续债等都存在明显的浮盈,如果短期收益率不大幅上行,10月底整改很可能会造成产品净值大幅抬升,会不会引发净值套利值得注意。

不过该团队也指出,由于老永续产品都存在浮盈,此时赎回相关理财产品不是明智选择,短期内赎回压力相对可控。

事实上,更多普通投资者关心的是,理财产品打破刚兑、走向净值化的大趋势下,应当如何做好资产配置。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前往多家银行网点调研,有理财经理表示,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虽然理财产品未来净值波动可能加大,但相比权益类资产,依然是比较稳健的投资选择。此外,国债、国债逆回购、债券型基金等产品也可作为投资备选。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更好发现价格还是平滑净值曲线? 多家银行理财公司试水自建估值体系
上海证券报 2024-11-28
混合估值理财产品崛起 又行至十字路口
上海证券报 2023-05-06
市场走出低谷稳步回暖 超4000只银行理财产品 净值翻红
上海证券报 2023-04-14
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上线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 尚未成为银行主推产品
证券日报 2023-03-24
银行理财产品“上新” 债市添源头活水
中国证券报 2023-02-22
17只摊余成本法银行理财产品募资总额达82亿元 业界这样说——
证券日报 2023-02-16
稳收益防踏空银行理财公司密集上新混合估值法产品
上海证券报 2023-02-07
摊余成本法重出江湖 理财子公司称为应对债市波动
证券日报 2022-12-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