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古老的独木舟长啥样?上大博物馆新展再现悠悠越风
封面新闻 2020-11-22 07:30

从史前文明曙光初现的川泽湖滨,到物阜民丰、文风昌盛的江南沃土,越文化发源于远古,成形于春秋战国,深深熔铸于汉晋时人的精神和性格之中,亦被后世代代传承。作为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萧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养育了智慧的于越民族,保存了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大学与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联合策划举办的“越风悠悠——萧山越文化文物展”近日亮相上海大学博物馆,展品是来自萧山区博物馆的近百件馆藏文物,包括萧山地区远古时期独木舟(复制品)、上古时代先秦硬陶与原始瓷、中古时期青瓷器等不同时段不同类别的文化遗物,向观众们讲述古越文化独特丰富的内涵。据悉,展出将持续到2021年1月8日。

8000年前的独木舟

距今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是先越土著文化的源头之一,出土了中国最古老的独木舟。贯穿商周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不仅是越人物质文化与审美创造的代表,更是中国瓷器艺术之源头。汉六朝以降,越窑青瓷走向成熟,创烧千年而久盛不衰,留下享誉世界的艺术珍品。

《周易·系辞下》中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记载。独木舟是史前土著居民最早使用的水上交通工具之一。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舟船遗迹,表明距今8000年前,萧山湘湖一带的原始先民便已掌握一定的造船与航海技术。跨湖桥遗址独木舟的发现,证明中国大陆东南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舟船、实现近海及远洋航行的地区之一。史前先民在近海采用独木舟,远航则使用边架艇形式。独木舟的诞生,标志着海洋移民与史前文化传播的开端。本次展览展出了独木舟的复制品,让观众一睹先民的造舟智慧。

dc54564e9258d10992c13c6e9fdd5ab86d814d5c.jpg

印纹硬陶上的审美

商周时期,长江下游一带聚落兴盛,人口繁衍。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早期政治文明的发展,东周之时,雄踞东南的吴、越两国迅速崛起,势力此消彼长。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一跃成为春秋霸主。

越人在商代便已开始制造和使用印纹硬陶及原始瓷器物。器身上拍印的几何形装饰纹样,彰显了越地居民强烈的审美意识,亦标志着越人工匠娴熟的制造技艺。印纹硬陶与原始瓷,也成为先秦时期越民族独特文化内涵的载体,更是中国千年辉煌制瓷历史的开端。

8d5494eef01f3a29b0c0f5f5d7a02a365c607c09.jpg

印纹硬陶质地坚硬,烧成温度在1100℃左右,商代时出现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得到极大发展,于吴越地区广为流行,器表的拍印纹饰极为丰富,同一件器物还施以两至三种不同纹饰。

原始瓷的出现有赖于成熟的印纹硬陶烧制工艺,是经过胎土选择、外表施釉、高温烧制后的一种“高温釉陶”,其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能上已经不同于陶器,因此被称为“原始瓷”。

印纹硬陶与原始瓷曾同窑烧造。战国以后,印纹硬陶逐渐走向衰落,逐渐为瓷器所取代。

0df431adcbef7609a38205c3635835cb7dd99e6a.jpg

青瓷上的人间百态

在先秦原始瓷制作基础之上,东汉时期,越地便已率先烧制出成熟的青瓷。经三国至两晋,制瓷业得到极大发展,越地窑场林立,越窑工匠不仅锤炼了烧造技术,亦不断创新瓷器造型与装饰艺术。西晋永嘉之乱后,随着中原世族的“衣冠南渡”,江南地区成为中国又一经济与文化重心,越窑青瓷的发展也迎来了第一个高峰,终在唐五代时走向鼎盛。

青瓷堆塑罐又称魂瓶,是汉晋时江浙地区流行的一类丧葬明器。古人“事死如生”,堆塑的形象往往取材于生活场景、文化想象或宗教信仰,常见的有楼阁亭阙,杂耍舞乐,莲坐佛像,飞禽走兽等。堆塑造型小而精致,栩栩如生,整体观之层次分明、杂而不乱,浓缩了人间百态、社会风俗以及时人们的精神世界。

文/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唐芷琪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文化中国行丨织锦成衣 竹木为乐——博物馆里的海南黎族文化
新华社 2025-05-18
这些小大博物馆不容错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14
浙江宁波公布马廊厦遗址发现 窑系交流融合特点明显
中国新闻网 2024-08-31
将考古成果转化为考古大学堂
人民日报 2024-01-22
浙江宁波发现陈王遗址 出土遗存年代从史前延续至唐宋
中国新闻网 2023-12-10
“母亲瓷”越窑青瓷,何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明星商品?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2023-12-04
播客|蒋乐平:上山文化,是稻作文明所绽放的第一朵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9
历时54天人力划桨5239公里 中国教授与队友合作划独木舟横渡大西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