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节开始,中国漫画家李昆武以疫情生活为主题手绘的“庚子速写”在社交网络里流传起来。漫画以“唤春之页”、“立春之页”、“元宵之页”、“春困之页”、“拼搏之页”、“天使之页”为题,从平凡的视角记录了疫情期间的点滴瞬间以及普通百姓面对疫情的智慧。近日这批漫画集结成《“战疫”漫生活》,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以电子书的形式免费供读者阅读。
日前,这组漫画中的“元宵之页”被意大利国家报纸《宣言报》以整版篇幅刊登,报纸介绍了中国漫画家李昆武及其最近创作的“抗疫”作品,以期表达中意两国人民携手合作、共同“抗疫”之心。
《“战疫”漫生活》电子版出版之际,国内疫情有所缓解,与此同时,全世界的疫情之势牵动人心,让每个人直观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老李画下的“息息相关、环环紧扣”也有了更广的范围。老李曾说:“生活是我的老师,社会是我的课堂。”这番感悟对于每一个人,每个创作者、思考者来说,都有意义。面对这堂复杂的“临时加课”,李昆武在创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当我们回看2020年伊始的这张“课程表”,应当站在何处,怎样落笔?日前,漫画家李昆武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北青报:国际上的疫情进入爆发期,疫情之下,3月20日意大利国家报纸《宣言报》刊登了您的“元宵之页”。您是欧洲读者很熟悉的中国漫画家,在这样的时期,希望向欧洲读者传递什么呢?
李昆武:这件事让我有点意外,虽然这些年我的作品在欧洲有相应的影响,但之前我以为这次的只是小品,他们不一定感兴趣。但是没想到居然用了整版,还连带着介绍相关的评介。特别让我满意的是,他们选用了“元宵之页”,这一页正好符合当前的意大利局势,也可以让两个月以前我们的心态去鼓励读者。我有在米兰、都林的意大利朋友看到报纸了,给我发邮件,说了很多充满希望的话。前天法国的出版社也来问这本电子书的翻译情况,我对他们说:请吧,免费的。
北青报:春节期间您画下“庚子速写”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您说这次创作有一种“欲罢不能”感,是怎样的感觉呢?
李昆武:这个话题是相对上班而言,那时的创作多是为了职业使然。而现在退休多年,想画什么、怎样画,全凭自己。疫情进展比电视剧还令人惊心动魄,谁也不知道三天后、一周后、一月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就是新闻的灵魂,或者说叫时事的魅力吧。同理,新闻漫画更是形象地发生、表达思考、抒发感情,自己做了30多年,故欲罢不能了。
北青报:您提到“居家不出门的日子看似有些枯燥,但国人却发现许多生活的意义,有时间思考人生,也有时间陪伴家人,反而找到身边的诗与远方”,在疫情期间的创作让您有怎样新的思考?
李昆武:对于全中国、全世界来讲,或许从未遇到过这样一次真正的“同呼吸、共命运”的事件,而且谁都无法逃避最终要“交卷”的结果,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一次“大考”,太多太多的“素材”被保留下来,交给以后的所有人去反思。而这所有的一切通过封闭生活中的种种细节表现出来,焦虑、烦躁、幽默、自嘲、调侃、关爱……这种东西其实平时就有,只不过被高速运转的社会淹没了,现在来了个急刹车,大都陷入真空般的状态中,就有了思考的余地,所以称之为“诗和远方”。
北青报:在您看来,面对疫情这样复杂同时包括集体记忆的大事件,创作应该从哪里下笔?
李昆武:前面说过,这次井喷时间给所有文艺从业者带来了巨量的素材,但怎么去用倒是很检验一个人的眼光,用当下时髦的一个词来讲,叫做检验一个人的“格局”了。你或许可以站在十层楼顶上描述远大而宏伟的景致,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或许可以蹲在二楼的阳台上剖析阴沟里的老鼠、杂草中的垃圾,那么四楼、五楼呢?七楼、八楼呢?总之,都可以,就让所谓“格局”来决定自己吧!
最后借北青报这个青年平台,我还想给青年漫画家朋友们提个希望:强大的互联网这次让漫画形式有了多种体现,卡通的、单线平涂的,非常漂亮,但我发现手绘的还不够。其实,手绘不仅是艺术效果不同,它更大的享受在于你创作过程中的手感、眼感和脑感的完美协同。我在这次创作中,往往是画到前三幅自己还不知道后三幅该怎样做,在手绘的过程中思考,是很丰富的创作体验。
供图/李昆武《“战疫”漫生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编辑/崔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