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北大清华,他选择就读哈工大“最强专业”
豫见升学 2019-07-10 19:14

这几日,被上海市控江中学的高三毕业生严一粟刷了屏。这个常年位居年级前列、高考618分的“学霸”在填报志愿时,做出了不同寻常的选择——他婉拒了来自北大、清华等顶尖名校的邀请,毅然报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的探测制导与控制专业(航天方向)。当然,哈工大也是名校。

按理来说,清华和北大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口碑实力方面都超过哈工大。如果分数达到清北录取线,大多数人选择时应该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清北,因此这位考生一定有他选择的理由。

对此,严一粟的回答是:“择校完全是跟我的理想挂钩,我有一个从事航天的理想,所以我会放弃北大清华。”

就在各大媒体刷屏的同时,更多的专家表示:这并不该成为“新闻”,其实,很多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专长”,他们中的一些可能并不是“985、211”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强校,但有些专业优势明显,拥有不少A类学科,办学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一样是不少众多优秀考生的“首选”。

严一粟的例子也说明了现在不少考生考大学和选专业,开始考量自身特点及最适合发展志向,不在只看院校招牌的响亮程度,应该说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毕竟,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固然极具吸引力,是许多考生的“终极”选项,但从长远看,并不适合每个人。

此外,论实力的话,清华北大也并非所有专业都是强势专业。国内高校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大等高校的航空航天专业;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的物理、化学等专业;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专业;复旦、中国人大新闻专业;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专业;浙江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等等,其实力都不亚于甚至超过清北相关专业。所以,考生选择志愿最好是要结合自身专业及职业发展需求。

在大学,很多人是因为专业调剂被迫进入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有人是因为听从家人的意见,选择了不喜欢的热门专业,还有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因为不喜欢,也让以后的职业生涯出现很多的变数。 明确一件事,可以为其付出许多,做到尽善尽美; 不喜欢一件事,为其所做的一切都成为了敷衍。

很多人认为,职场的事情要等到毕业再去考虑。但是,当毕业那一刻,就要面对未来的职业选择问题,这个选择,将决定了以后的发展方向。喜欢的也好,不喜欢的也罢,如果想要重新选择方向,将付出很多代价。

所以我们经常强调专业选择是志愿填报中重中之重的一环。加之目前各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行,更加强调专业的选择,选专业成为一度成为考生及家长共同的困惑。

专业是学什么的,专业学习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哪个专业适合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缺乏全面而准确对专业的认识,在选择时就会找不到方向。并且家长考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常常进入以下的误区!

误区一:忽视个人潜能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要做到知己知彼,不能盲目从众。从知己来说,就是对自身进行认真剖析,了解自己性格、爱好与潜能。

然而,现实中许多考生不了解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又擅长做什么?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和对方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明晰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

误区二:乱挤热门专业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另外一个误区是:盲目拥挤热门专业,第一高考网每年填报服务期间经常被问道“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因为首先,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分数水涨船高。即使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其次,热门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专业的“热”与“冷”总是相对的,一个时期的“热”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时期的“冷”。如师范专业在过去一直是传统的冷门专业,许多优秀的毕业生不愿意报考师范类专业,以至于在过去报志愿中把师范类专业与农、林、水、地矿、油等列入服从分配栏。但近年由于教师待遇的提高加上其职业相对稳定,许多考生争相报考师范类专业,现在师范类专业已经逐渐升温不再是冷门专业了。

再次,热门专业并非都是师资力量强,或是学校的名牌专业。专业热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就是部分考生家长太功利性,单纯从眼前就业、待遇、收入来决定专业的选报,这其实是一种短期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部门、行业垄断逐渐被打破,真正对考生有用的还是在学校学的真本事。

最后,热门专业并非都适合考生的发展,因为考生的个性差异、兴趣潜能是有区别的。如金融院校会计专业,属于热门专业。有的人适合学,有的人则不适合。在选专业问题上,适合自己最重要。

误区三:忽略专业内涵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喜欢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了解。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许多高校都开设材料工程专业,但由于学校的不同,其发展方向有差异,如哈工大材料工程专业实力很强,因为它研究的材料和航天有关,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开料工程,则更强在金属材料上,因为其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的材料工程强在纺织材料上,因其前身是天津纺织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丝绸材料,因为它是由浙江丝绸工学院发展而来,其前身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的蚕学馆。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

编辑/李晓萌

相关阅读
Qnews|高校放宽转专业限制后 那些转专业的大学生:拥有更多机会 找到热爱和勇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5
热门专业增加在京招生计划 北科大校园开放日今日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8
清华、北大强基计划招生今起报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1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高校如何用好自主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9
炒作“天坑专业”是对学生正确选择专业的误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2
北青快评 | 炒作“天坑专业”是对学生正确选择专业的误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1
2022年通过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名单公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04
91.3%受访高考生希望大学所学专业能令自己受益一生
中国青年报 2022-07-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