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京市消协发消费警示:正确认识“特供酒”本质 警惕宣传陷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2 09:32

近年来,一些不法生产经营者打着“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酒品的幌子,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严重损害党政机关和军队形象。为维护市场经营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近期开展了“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制售“特供酒”违法行为。6月12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特供酒”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正确认识“特供酒”本质,警惕“特供酒”宣传陷阱。

正确认识“特供酒”本质

“特供酒”是指在酒类商品的标签、说明书、包装、广告、宣传物品上印刷或宣称“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等类似标识内容。在很多消费者心中,带有“特供”“专供”“内供”标签的产品,有着获取渠道特殊、独家供应、稀有等特殊属性,但其实“特供酒”“专供酒”“内供酒”等都属于违法商品,此类产品往往是将小酒厂、小作坊生产,成本低廉的白酒,经过包装,进行虚假宣传而成,市场上流通的“特供酒”均为假酒,是不法分子扰乱市场秩序的“工具”,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还可能会损伤消费者身体健康。

警惕“特供酒”宣传陷阱

“特供酒”的标识或宣传往往含有“特供”“专供”“内供”或含有党政机关和军队名称、代码等类似内容,如“XX牌内供酒”“XX 机关专用酒”“XX 军区”等字眼,还可能使用与“特供”“专供”“内供”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及其拼音、英文、谐音等形式内容,皆为不法分子通过包装和宣传手段进行炒作,赚取不法利益,属于违法行为。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特供酒”均为假酒。为逃避相关部门监管,此类产品一般不会在正规平台或店铺售卖,往往会通过社交网络或线下小商铺进行销售。在消费者看来,“专供”“特供”“内供”产品是小范围或特定人群才能接触到的产品,同时不法经营者也会让消费者误以为“特供酒”就是高品质、高档次的品牌白酒,消费者能够花小钱体验到“特殊产品”,既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满足分享时的虚荣心。消费者在酒品消费中应杜绝跟风、虚荣的消费意识,保持冷静客观的消费心态,从观念上拒绝“特供酒”,不给不法分子留空子。

积极举报不法行为

消费者在购买酒类产品时应向商家索取票据,并在发票上记录下所购酒类的批号或编号,以便在出现问题时有据可查。消费者一旦发现非法宣传、制售“特供酒”,要坚决抵制并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提供线索,主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公安部公布6起“净风”专项行动典型案例 依法严厉打击整治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
法治日报 2024-06-14
全是假酒!缴获31.8万余瓶
证券时报 2024-06-09
涉案金额8.9亿元 公安部打掉48个制售“特供酒”犯罪团伙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7
公安部打击整治非法制售“特供酒”,17起挂牌督办案件全部侦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7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拟禁产禁售“特供酒” 六条红线,“特供酒”迎来强监管
法治日报 2024-05-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