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锐评丨支教7天付费万元?“悲情贩子” 请放过大凉山
北京晚报 2024-06-10 18:18

海报上,皮肤黝黑、头发凌乱的孩子,张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旁边赫然印着几个大字,“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据报道,暑期将近,不少研学机构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推出支教研学项目。尽管价格不菲,项目却早已售罄,大凉山内载满孩子的大巴车一辆接着一辆,迎来送往十分热闹,甚至还有候补者排队等着捡漏。

有人张罗,有人参演,大凉山竟然沦为公益支教的秀场。研学机构打着公益支教的名义,盘算的却是暴利生意:报名费张口就要上万元,可大凉山当地食宿、租借场地的费用很低。为孩子交钱报名家长,未必没有识破其中的猫腻,但想着短短7天就能拿到公益时长或乡村支教调研报告,为孩子以后申请海外留学等提供证明,性价比很高。有的家长认为,即便没什么实际用处,让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吃吃苦、受受教育,也没什么坏处。

支教研学团小志愿者在给大凉山孩子教英语 某机构研学产品截图

光“支教研学项目”这个名称,就已经露出多重破绽。说是支教,一群孩子,连教学培训都没参加过,有的还只有二三年级,能教什么?名曰研学,孩子到了大凉山,讲讲个人经历、谈谈城里生活,发个礼物合完影就走了,收获微乎其微。“想让孩子多吃苦,就去山里补一补”,研学机构的宣传语无异于自曝——支教研学,其实就是微型“城市主人公变形计”。研学机构求财心切,硬生生把当下时兴的教育名头凑在了一起。

大凉山早已脱贫,当地的孩子早已不是研学机构所宣传的“穷苦”模样。明明大凉山新建了乡村小学,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也从来不缺有资质的热血青年支教;但在研学机构的宣传视频里,大凉山的孩子依旧光着脚、背着柴、走山路、挖土豆,既扭曲国家和地方扶贫工作的成果,也伤害了大凉山孩子的情感。

将大凉山当作悲情套子,已非一日。此前,有的博主为了流量,假装给老人发钱;有的博主打着慈善的名义,直播贩售大凉山特色农产品……披上研学游的外衣,无非还是利用大凉山的流量圈钱。

“大凉山+悲情”的剧本,早该扔到垃圾桶里去了。研学游等生意在大凉山野蛮生长,监管也要连根拔起,避免大凉山“原生态”受到污染。“悲情贩子”们,放过淳朴善良的大凉山孩子,放过纯洁干净的大凉山吧。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大凉山沦为“公益秀场”?当地最新回应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06-18
公益支教不能沦为“摆拍造假”的生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1
观演|第五届大凉山戏剧节沐浴暖冬强势归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30
第五届大凉山戏剧节开幕:这片净土供戏剧归属,供戏剧人回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30
安徽小伙辞职前往大凉山义务支教6年成校长 他说已经离不开240名师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