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中华遗嘱库开班培养遗产管理人才 专家:未来专业人才能更好解决遗产继承纠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8 19:08

继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李学梅提案建议将遗产管理人认定为新职业后,遗产管理人职业化进程又迎来新进展。5月18日,由中华遗嘱库联合《中国不动产》杂志共同发起的第2-3期遗产管理人高级专家课程结业仪式在中华遗嘱库北京东城分库成功举办。

据悉,该课程旨在培养遗产管理专业人才,建立全国遗产管理人专业协作体系,推动遗产管理服务深度发展。

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龙翼飞,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薛长礼,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王晓峰,中华遗嘱库项目办主任、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中国自然资源报社期刊中心负责人,以及多位遗产继承领域相关专家参加了此次结业仪式。

与会专家共同认为,遗产管理人制度在我国尚处于萌芽阶段。遗产管理人高级专家课程的开展,能很好地填补专业人才缺口,提升遗产管理人服务质量,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进而加快遗产管理人职业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迫切需要专业遗产管理人

根据《胡润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我国拥有600万资产的家庭总数达到了514万户,资产超千万的家庭突破208万户。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突破2.9亿,占总人口比例21%。更为重要的是,人口老龄化趋势还在不断加剧,预计到2035年时,60岁以上老年人将突破3亿。

  据中华遗嘱库介绍,一方面是家庭财富的不断积累,另一方面是不可逆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家庭财富传承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百姓关心的重要问题。

北青报记者发现,《民法典》继承编虽然确认了遗产管理人制度,但相关的法律配套措施还不够健全,遗产管理人在具体实施中,存在执行难点多、难度大、落地难等问题。同时,社会与公众尚未建立对遗产管理人的正确认知,实践中遗产管理从业人员很难获得客户信任。此外,遗产管理人制度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等特点,然而国内熟悉遗产管理、具有遗产管理实务经验的人和平台尚且存在空白。

为了解决上述痛点,中华遗嘱库联合《中国不动产》杂志共同发起遗产管理人高级专家课程。通过“四大课程模块”,帮助广大从业人员掌握遗产管理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推动“专业遗产管理人人才库”建设。通过培养遗产管理专业人才,建立全国性遗产管理专业协作体系,为社会提供符合需要的遗产管理服务。

遗产管理人是社会与家庭财富传承的重要力量

针对遗产管理人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作用价值,与会专家分别以不同角度阐述了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龙翼飞表示,遗产继承涉及每个家庭、每位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民法典》继承编首次明确了遗产管理人制度,这是一次重大的创新。相信未来,随着大量专业的遗产管理人涌向社会,将更好地解决遗产继承纠纷,促进家人和解,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原则,并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王晓峰认为,遗产管理人通过专业技能减少了遗产继承纠纷,对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有着很好的帮助。遗产管理人不仅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更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典范。

中华遗嘱库项目办主任、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表示,中华遗嘱库作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公益项目,始终以推动遗嘱进入每个中国家庭为使命。《民法典》继承编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遗产管理人制度后,中华遗嘱库就已深刻意识到遗产管理人职业化的意义影响巨大。这不仅能够促使遗产服务规范化管理,带动新兴消费市场“银发经济”的发展,更能够保护产权促进共同富裕,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朱葳
校对/王唅

相关阅读
普法|孙辈如何继承遗产?《承欢记》里看继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3
用好遗嘱工具让“身后事”顺起来
法治日报 2024-04-14
立遗嘱被不同年龄人群接纳 有“90后”遗嘱涉虚拟财产
工人日报 2024-04-07
中华遗嘱库:7年来中青年遗嘱数量增长24倍 微信账号、QQ、支付宝已成为重要遗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1
孤寡老人遗产管理人案牵出“人间佳话”
法治日报 2024-03-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