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古训|聪明的人,懂得抓住命运的机会
有书 2024-05-11 10:00

在宋朝历史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位传奇女性。

她从贫寒歌女一步步走到权力的顶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她一生中绝大部分都处在权力的中心,如同第二个武则天。

人们对她的评价很矛盾,有人说她是权欲熏心的奸妃,也有人说她是“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贤良皇后。

历史上真实的刘娥,到底是什么样的?

蜀地孤女 起于微末

北宋开宝三年(970),刘娥出生于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的一户人家,出身并不高贵。

由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刘娥十岁出头便作为歌女,靠击鼗(拨浪鼓)的技艺糊口,十三岁时被邻人银匠龚美看中,早早出嫁。

那时候的四川动荡不安,宋太祖起兵平蜀后,宋军在当地烧杀抢掠,导致蜀中民变四起。

为了谋生存,刘娥跟着丈夫来到当时京城开封,可在京中的日子并没有好起来,无力养家的龚美打算将美妻刘娥典卖做妓妾。

此时,太宗皇帝的第三个儿子,韩王,正四处物色一位美貌多艺的蜀女。

这位韩王,也就是未来的真宗皇帝赵恒,当然,此时的他还是个闲散无忧的皇子。

大约是听闻“蜀地才妇”的说法,尚未娶亲的少年赵恒执意要挑选一位蜀女入府。

碰巧,韩王府小吏来打银器时,见刘娥能歌善舞,龚美又打算卖妻,于是一拍即合,刘娥进入了韩王府。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刘娥的美貌和才艺满足了赵恒对蜀女的想象,加上刘娥从小行走江湖,深谙人情世故之道,很快便获得独宠,两人整日如胶似漆。

自此,刘娥从卖艺女子,摇身一变,成了韩王宠爱的侍妾。

这一年,她十五岁。

老天爷好像阴差阳错地为她开启了好运剧本。

然而,好景不长,她就碰到了钉子。

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见赵恒钟情于刘娥,纵情声色,不思进取,在多次劝诫赵恒无果后,对刘娥心生不满。

乳母向太宗状告刘娥“狐媚”,太宗听闻后勃然大怒,当即命令赵恒将刘娥逐出府。

皇命不可违,赵恒却又不忍与刘娥分别,只好把刘娥安置于亲信家中,两人时常暗中私会。

这次波折,于刘娥而言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即使赵恒再宠爱,她仍是一个无法左右自己命运、以色侍人的姬妾,被藏于深闺中。

这期间,大宋王朝风云变幻,外有辽国虎视眈眈,内有后宫与前朝博弈。

而生如浮萍的刘娥,则在这数不清的日夜交替中,静静地沉淀,等待着命运转机。

这一等,就是十五年。

后宫蛰册立中宫

至道三年(997),太宗驾崩,赵恒继承大统,不久便把刘娥迎入宫中。

此时,距离两人初遇已有十余年。

当初的明艳少女已熬成妇人,少年赵恒也为人君,陆续娶了几位妃嫔,不乏出身名门的贵女。

刘娥出身微寒,却从不自轻自贱,她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她与同样蜀地出生的杨才人交好,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又与各宫妃嫔们相处融洽,既不卑不亢,也不恃宠而骄。

渐渐地,史书上开始记录刘娥的身影:

“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

从“善击鼗”的歌女,到“晓书史”的宫妃,短短几字,其中艰辛,却不为人道。

这一切,真宗都看在眼里。

聪慧温柔的刘娥盛宠不衰,一路晋升为德妃,距离皇后之位只有一步之遥。

景德四年(1007),皇后郭氏病逝。

真宗欲立刘娥为后,不料却遭到以寇准为首的大臣们激烈反对。

拒绝的理由无关人品德行,而是出身寒微。

对刘娥而言,出身问题始终如同一道枷锁,如影随形,时刻打压着她。

为此,真宗找来时任开封府事的刘综,以美差为饵,想让刘娥攀结同姓朝臣为同族。

不想刘综以“臣本河中府人,出身孤寒,没有亲戚或同族在后宫”为由拒绝。

不能如愿的真宗,索性搁置此事,将后位空缺。

刘娥也很清楚:出身已成定局,只好另寻出路。

眼下,真宗后宫充裕,子嗣单薄,想要冲破身份的禁锢,让大臣们闭嘴的,只能是“母以子贵”。

大中祥符三年(1010),刘娥安排自己的侍儿李氏侍寝,李氏很快有孕,生下一子,取名受益。

刘娥将孩子抱走,记在了自己名下,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也是后世小说家杜撰“狸猫换太子”这一故事中的“太子”。

历史没有话本那么有趣,深宫中从来不存在什么狸猫太子,只有刘娥为自己冲破身份桎梏的隐忍与算计。

大中祥符五年(1012),这一年,四十四岁刘娥终于得到了中宫之位,从平民一跃成为一朝之后。

临朝十余年 天下晏然

据《宋史》记载:

“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

宫闱事有问,辄傅引故实以对。”

真宗出入宫廷,处理政务,刘娥皆伴左右。

逐渐展露政治才干的刘娥成为真宗的得力助手,深受真宗信任。

到了晚年,宋真宗开始沉迷于制造天书、伪造祥瑞、修庙建制,对朝政置之不理。

天禧四年(1020),真宗中风在床,不能坐朝,更是顺理成章地将日常政事交给刘娥处理。

自此,刘娥从后宫走向前朝,开始掌政。

她将大宋这个庞大的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然而,这却触动了北宋士大夫的底线。

自汉唐以来,女子干政便是敏感话题。

以寇准为首的大臣纷纷反对,提议让皇太子监国,尽管此时太子只是个十岁的娃娃。

刘娥没有慌张,她开始逐渐培养自己的势力,重用丁谓等人,制衡寇准一党。

更何况,刘娥的背后还有真宗的鼎力支持。

最终,寇准一党密谋宫廷政变失败,被贬。

乾兴元年(1022),病重的宋真宗驾崩。

临死前,他把江山交给了刘娥,让她成为摄政太后。

此时,朝堂上暗流涌动。

曾经的同盟丁谓,见太后为女子不便外朝,天子尚且年幼,便企图勾结宦官雷允恭,把控内外朝,独揽大权。

刘娥将这一系列小动作看在眼中,却纵容丁谓势力的膨胀。

在真宗丧葬上,宦官雷允恭因急于立功,办事不力。

刘娥便借题发挥,召来群臣,引出其与丁谓勾结之事,将丁谓远谪海南。

刘娥以不流血的方式铺就了自己的权力之梯,巩固了自己作为大宋实际统治者的地位,开始了长达十一年的垂帘听政。

这十一年间,刘太后结束了真宗时期劳民伤财的天书政治。

她任人唯贤,提拔了王曾、鲁宗道、吕夷简等能臣;

同时赏罚分明,推出了“约束子弟诏”,严格约束朝臣;

她不仅兴修水利,还发行了世界上流通最早的纸币——交子。

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也许是少时的苦难带来的阴影,这十一年间,刘太后对权力产生了一些执念。

她曾试探性地问鲁宗道:

“武则天这个人怎么样?”

而鲁宗道答:

“唐之罪人。”

有一次,太后与宋仁宗同行,想让自己的马车先于仁宗而行,立马遭到鲁宗道的制止。

年逾六十的刘太后,在重病之际,坚持身着天子衮服祭拜先祖。

在群臣哗然中,只好减少了几样饰物。

这十一年里,朝廷上下从未断过对她的诟病与指责,也不乏趋炎附势之辈鼓吹太后称帝。

但最终,大局压倒了私欲,她勒住了权力肆意的缰绳,彻底还政于宋仁宗。

曾恶语中伤刘娥的名臣李迪向她道歉:

“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刘娥死后,有人上奏仁宗,指出“狸猫换太子”之事。

仁宗为寻真相开棺验尸,见李氏身着皇太后服饰厚葬,便知刘太后未曾苛待过生母。

仁宗叹人言不可轻信,这一举动也为刘娥抹去了“奸妃”骂名,还清白于太后。

史书记载她:

“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

却未曾记载她如何在人情冷暖、宫闱争斗中保全自己,体察世事。

从流落江湖的孤女,到一国之母的皇后。

命运曾弃她,眷她,然而若非自己有能力,又如何挨得过每一次打击,抓得住每一次机会?

身居微末却从未自轻自贱,身居高位却从未利欲熏心。

她忍得了贫贱,经得住考验,这才能握住命运抛来的橄榄枝。

她识大局,性聪慧,本端正,这才能在机会里搏出一番天地。

这时,遥望多年前的落魄孤女,她才能对自己感慨一句:

都过去了,现在,轻舟已过万重山。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夜读|命运的馈赠,藏在你的“内存”里
国学文化 2024-01-06
古训|别让你的人生,毁在盲目较劲上
南师国学堂 2023-12-31
讲座|被“溢美”的宋朝不只一面两宋宫廷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5
讲座|被“溢美”的宋朝不只一面两宋宫廷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5
赏读|不研究宫廷政治,就读不懂宋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