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三四百亿微短剧大蛋糕 谁在做 谁在吃 谁是大赢家
成都商报 2024-01-16 13:37

刚刚过去的2023年,“小程序”类微短剧毫无疑问是站在风口上最闪耀的新兴行业。

“7天写完剧本”“一周拍完100集”“24小时充值千万、8天流水破亿”……周期短、成本低、回款快,是主打用户直接点击付费的“小程序剧”受到各方资本青睐的重要原因。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373.9亿元,作为对比,2022年全国电影票房总额为300.67亿元。

然而,这趟狂飙的“财富快车”在2023年底似乎遭遇了“超速警告”。2023年11月15日,广电总局宣布启动为期一个月的专项短剧治理工作,2139部违规短剧被禁投或下架,其中包括大量小程序剧。

车道上驶入的车辆越来越多,但车速却明显慢了下来。“喜报”越来越少,微短剧广告单日投放也从顶峰的8000万降到如今的4000万。

“小程序短剧”这条赛道还能不能进,进去之后该怎么玩,究竟谁在这场“泼天富贵”中赚到了钱?

一门流量的生意

《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24小时用户充值破1200万;《闪婚后,傅先生马甲藏不住了》24小时充值流水破2000万;而被业内人士视作“天花板”的《无双》上线8天投放消耗便突破1亿。

梳理媒体报道,微短剧的“暴利”似乎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投资几十万躺赚一个亿”“利润超百万”等消息不断流传开来,甚至有声音称,“小程序”类微短剧“脚踢网大,拳打分账”,是“2023年最赚钱赛道”。

小程序短剧真的那么挣钱吗?

回答这个问题,或许要先回答另一个问题:小程序短剧究竟是什么?

在小程序短剧出现之前,市面上看到的短剧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在优爱腾等视频平台上线播出的剧集,拿到了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甚至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如《大妈的世界》《招惹》《念念无明》《风月变》等。这一类微短剧更像是短一点的长剧,每部20集-30集,每集在15-20分钟不等。同时,这一类微短剧是横屏拍摄,制作成本较高,一般在300万-500万一部。

第二类,则是类似于短视频的微短剧。一般选择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线,每集2-5分钟,通常集数在30集以内,竖屏拍摄,视听水准更接近短视频。

而小程序短剧,它的基因则既不是长视频也不是短视频,而是网文。

网文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网络文学原生收入市场规模达389.3亿元,IP全版权运营市场规模超2,520亿元,预计在2025年突破3,000亿元。

尝到甜头后,网文公司又转向短视频,开始在抖音、快手上去寻找读者。网络小说怎么投视频广告?一开始,视频里是滚动的文字,很快,变成了挑出关键情节,找演员来表演,吸引用户跳转去看书。到了2021年,随着视频对人们注意力争夺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有人意识到,为什么要多此一举,直接让用户通过视频看网文不是更好。于是,小程序短剧诞生了。

从一开始,小程序短剧就是一门流量的生意。

要赚钱,先要“喂钱”

由于基本不存在传统影视作品那样的口碑传播,没有自然流量,投流——花钱在抖音的信息流里塞广告——就成为小程序短剧几乎唯一的分发渠道,也是决定它能否被用户看到,进而吸引他们付费充值最关键的一环。“投流实际就是引导用户从广告跳转到小程序去进行观看和付费,这是微短剧的产品属性,它的播放载体是小程序,只能通过广告引流。”李涛说。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在小程序短剧这个领域,大部分成本都花在投流上,普遍能达到80%,达到90%的也不少。

为了最大程度把素材推送到精准人群,投流方会根据项目的特点精确选择投放对象,通过设定用户的性别、年龄段、活跃时间、感兴趣的关键词等来划定范围。例如,投流一部女频剧,必选项就是年龄在18至25岁的女性用户。大同小异的内容,那投流的素材就非常重要了。一些男频戏投流的片段都是擦边的内容,比如一些穿着清凉的美女。

有不少声音认为,从某种角度来看,投流很像是一场赌博,平台攒够一批剧一起上线,先期可能按照每部几百、几千元或者上万元买流量投放,迅速滚动,一旦量跑起来,其中一部或者某几部有爆款潜质,再追加投流。“互联网的生意都是流量,但投流肯定没有赌博这么不确定性。”微短剧从业者土卫六告诉记者,投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了很多投放计划和账号,在看到数据反馈后,有效果才会继续加大投放。

事实上,作为一个严重依赖“投流”的产业,金融术语ROI(投入产出比)是小程序短剧从业者们提到的高频词,只有当ROI达到1:1.1以上时,剧才会获得持续投流的机会,如果数据上不来,平台就会立刻放弃。目前,微短剧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投流费用”与“收益”理想状态是达到1:1.2 ,即投1万元,能收回1.2万元。收益通常由用户付费、平台广告分成等构成,超过1:1.1基本能确保不亏钱。

为了打造所谓的爆款,是不是豪掷千金投流就行?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网上流传的一个“抖音冷启动流量池推荐机制”图,一条视频发布后,系统会分配到一个200~500人的流量池里,如果完播率、点赞率高,视频会被算法二次推荐,进入更大的流量池,反之如果用户刷到了剧,但始终不点进去看,那么算法就不会对它进行推荐,投流的钱就会一直花不出去。

“走量”与难求的“爆款”

在微短剧行业,从业者有一个基本共识,现阶段勉强能盈利的大概30%左右,爆款率仅有10%-15%。

于是,一种最为简单粗暴方式诞生了——“走量”。“跟试衣服一样,只要数量够多,总会有找到喜欢的一件,甚至能从中总结出规律。”有导演如此形容。

编剧帮负责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杜红军总结,像过去投一部电影,几百万几千万,体量还是很大。那微短剧可能就几十万一部,很容易组局,试错成本也不高,万一拍一部就火了,或许能收回成本,甚至盈利。

虽然明知道“一夜暴富”的机会很少,但架不住“万一”。于是,市面上出现了不少批量化生产的微短剧,尽量挑选热点、热门题材拍摄,同一个场景、同一批人,换下结局,便剪辑出两三部剧,“如果按照20-30万元一部剧的制作成本来算,一年拍摄100部,总成本是3000万元,其中有一两部剧火了,或许就能回本,甚至赚钱。”爵迹影视传媒创始人潇扬说,这样套拍肯定更省费用,拍得越多,那押中爆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但随着更多人入局,微短剧行业也进入内卷时代。10万一部已经成为过去,现在40万-50万一部,都只能算是中等成本。李涛透露,其最新接手的一部古装微短剧,制作已经高达150万。

成本的拉高只是一方面,在内容上也同质化严重,现在市面上充斥着战神、虐恋甜宠、霸总富豪、穿越等题材。“像《无双》火了后,我们就接到很多剧本的要求,说要对标《无双 》。那模仿第二部、第三部火了后,之后还能火吗?”国内专注微短剧剧本孵化的四川字符宇宙创始人杜小花说。

谁的话语权最大

目前看来,“小程序”类微短剧市场的内容生产方、投流方、平台方,形成了一条以版权、制作、分销、投流等为主要环节,较为清晰的产业链。

其中,投流方由于掌握了投流成本和数据,因此它的话语权相对更大。目前市场上规模较大且较为成熟的入局者,包括九洲、中文在线、点众都头部短剧公司,基本是把版权、制作和投流、分销业务都掌握在手中,从而获得更大的主动权。一些头部的投流公司,也会选择全资参与到版权的选择和制作中来。单纯的内容生产方则是整个产业中风险最大的一方,前期承担制作经费,收益如何却无法掌控,一旦投流方宣布失败,就可能血本无归。

而整个这个链条中唯一稳赚不赔的,当然是抖音、腾讯这些坐拥流量的平台方。“短剧行业看似赚钱,实际上钱都给了流量平台。”微短剧从业者土卫六称,短剧用户黏度并不高,必须依赖投流。整个产业链上,大头的资金被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赚走了。

作为支撑着小程序剧的最大载体,一部短剧在票房流水提现时,需要向微信小程序缴纳技术通道费,起初是1%,后来是10%。同时,微信视频号也是短剧公司主要投流渠道之一。而据统计,此前微短剧在字节系的广告日耗为5000-6000万,快手则是2000万。国联证券公布的研报预估,按字节披露的数据,短剧行业2023年全年广告消耗达到183亿左右,假设短剧行业的投放ROI为1.2,仅字节体系短剧的流水规模将达220亿,相当于2022年国内电影票房的70%。

更残酷的是,互联网的逻辑就是赢者通吃。财大气粗的平台也开始不满足于只是“躺赚”流量,而是选择了直接下场:字节旗下的红果短剧APP在2023年11月正式改名番茄短剧,快手推出了一款独立的短剧app喜番,腾讯阅文集团也在2023年12月发布了“短剧星河孵化计划”,要从自己的IP优势入手短剧。

这条一度狂飙的赛道上,留给新加入者的时间或许已经不多了。

文/邱峻峰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短剧将步入备案时代,千亿市场谁在赚钱?
中新经纬 2024-05-31
微短剧如何“短而精”
人民日报 2024-04-01
微短剧为啥这么火?未来路咋走?
成都商报 2024-03-31
工资四千多,花五百刷剧,微短剧为何如此让人“上头”
法治日报 2024-03-27
网络微短剧爆火 亟须完善监管
北京日报 2024-03-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