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御宅族的拟日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0 14:00

1. 何谓御宅族系文化?

“御宅族系文化”结构中呈现的后现代姿态

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御宅族” 这个词吧?简单地说,它指的是与漫画(comic)、动画(animation)、游戏(game)、个人电脑、科幻、特摄片 、手办(figure) 等存在着深刻联结,并沉溺在亚文化(subculture)里的一群人的总称。本书将这一群人的亚文化称为“御宅族系文化”。

以动漫为代表的御宅族系文化至今仍多被视为年轻人的文化,但实际上,其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出生的一代人,如今已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地位的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不再是享受迷失(moratorium)的热血青年。在这个意义上说,御宅族系文化已经牢牢地扎根在日本社会之中。

另外,尽管御宅族系文化并不像日本流行音乐(J-POP)那样广泛流传,但也绝非小众文化。就从同人杂志的市场规模、专业杂志的销售量,以及互联网搜索引擎的登录人数来推测,即便在买卖二次创作物(详情见后述)和角色扮演这样极度活跃的层面,御宅族系消费人群也从未低于数十万的规模。加之,御宅族系文化俨然已经不只是日本的现象。正如一般报纸也经常报道的,御宅族所创造出来的动漫、游戏等独特的世界,对韩国、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亚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后还要补充的是,从只有计算机通信 的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日本网络文化的根基是由御宅族构筑起来的。他们的痕迹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网络生活中几乎所有触目可及的地方,不仅是大量的御宅族系网站和留言板,还包括互联网供应商的FTP网站名使用动漫角色的名字,或是文字处理软件与电子表格的说明书例句中不经意地节录电子小说游戏(novel game)的内容,等等。

因此,若想认真思考日本文化的现状,就无法避开对御宅族系文化的讨论。然而“御宅族”一词却因为1988至1989年间宫崎勤犯下的连续幼女诱拐杀人案 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直到今天还承载着独特的负面意味。

御宅族一词原本指向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新型亚文化的中坚力量 。然而不幸的是,这个名词却是以这件惨案为契机而被普遍认知的。因此,提到御宅族,很多人就会联想到一种非社会的、性倒错的性格类型。宫崎勤事件之后,某周刊将御宅族解说为“不善于交际,容易沉溺在自己的世界”的人群 ,这种理解时至今日仍然普遍地存在。

当然,也有完全相反的立场。虽然并不为一般人所知,但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特定代际的御宅族非常积极地使用“御宅族”这个词。以宫崎勤事件为契机的猛烈抨击让御宅族自身产生了强烈的反抗心理,反而使得他们过度地意识到自己“身为御宅族”的事实。御宅族的这种自负原本并没有受到大众媒体的关注,直到1995年《新世纪福音战士》爆红,御宅族系文化才随着人们的广泛关注逐渐浮出地表。其中一例就是1996年日本评论家冈田斗司夫出版了《御宅族学入门》 ,开篇就质疑了“御宅族”一词成为歧视用语的现状,并重新定义御宅族为“拥有发达视觉的人”,而且是能够应付发达消费社会文化状况的“新人类”(newtype) 。这个观点看似夸大狂妄,反而能够从中明显地窥视出彼时的御宅族是如何畏怯于这种抨击而抱持着恐惧之心。

宫崎勤事件所造成的这种分裂,使得对于御宅族的正面、客观的论述直到90年代终结都难以展开。一方面,具有权威的大众媒体与评论界仍对御宅族的行为模式抱有强烈的厌恶感,关于御宅族系文化的讨论,大多数在涉及内容层面之前就遭到了抵制。事实上,令人惊讶的是,笔者提出关于日本动画的本书策划时,就受到了某著名批评家的强烈反对。

另外,带有强烈反权威倾向的御宅族对于御宅族语境之外的事物抱有不信任感,也不欢迎御宅族以外的人对动画、游戏进行论述。笔者经由现代思想的学术杂志登上论坛,根源与亚文化世界相距甚远,这一点也受到了部分人的反对。也就是说,简单来讲,一方原本就对御宅族等价值不认可,另一方则认为只有特定团体才对御宅族具有评论权,要采取不偏向两者中任何一方的立场是极其困难的。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修复这种功能上的不健全,让我们能够对御宅族系文化,乃至对日本现在的一般文化状况这种看似理所当然的事物进行分析与评论,来创造一种开放的、可沟通的环境。这应该也能促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如文学有历史、美术有历史一样,御宅族系文化在短暂的四十年中也有它自身的历史,其过程也确实反映了我们社会的变迁。我们当然可以将这段历史纵向追溯为一种“亚文化史”,不过在此,笔者希望以横向的方式来看待这段历史,撷取御宅族系文化的变迁及其与外在社会变化之间的关联,在此过程中尝试认真思考:我们这个拥有诸如御宅族系文化这样奇妙亚文化的社会,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因此,以下的讨论除了要面向与笔者共享知识和代际的御宅族,同时还要面向那些从未思考,甚至从来不想去思考御宅族的广大读者。

笔者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后现代)的本质,在御宅族系文化的结构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展现。这些思考若能被更多的读者接纳,帮助他们在各自的视野下理解这个世界,笔者将感到无比的欣慰。

御宅族的三个代际

首先需要简单地阐明一下,本书为何不使用“御宅族文化”,而用“御宅族系文化”这种暧昧的称谓。由于前述的复杂状况,90年代,关于“何谓御宅族”“何谓御宅族式”“谁是御宅族,谁不是御宅族”等问题,御宅族之间已经累积了很大的争议。但是,从笔者自身的经验来说,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有结论,就算深究也只是赌上个人自我认同(identity)的那种情绪性的唇舌之争罢了。笔者在此纳入“系”这个暧昧称谓,就是要将这种毫无结果的争论暂时搁置,概括性地推进这个话题。

再稍作补充,就算是“御宅族系”这个暧昧的说法,也可以由此确定两件事:一是御宅族系亚文化群体的起源,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20世纪60年代 ;二是御宅族系文化的中坚人物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代际。

这三个代际指的是:以60年代前后出生者为中心,十几岁时观看过《宇宙战舰大和号》《机动战士高达》等作品的人群为第一代;以70年代前后出生者为中心,十几岁时就享受了由上一代所创造出来的娴熟的、精细化的御宅族系文化的人群为第二代;以80年代前后出生者为中心,在《新世纪福音战士》引起风潮时正读中学的人群为第三代。这三个代际人群的兴趣爱好,有着各种各样微妙的差异。

例如,尽管对漫画、动画和计算机抱有强烈兴趣的人群可以超越这种代际的划分,但第一代对科幻、B级片等的关注,到了第三代大致置换为对推理小说、电脑游戏的关注;此外,第三代在15岁前后迎来了互联网的普及,其同人活动的重心转向网络,插画也变成电脑绘图为主,与上一代在网络流通、表达形式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书将以第三代的新动向为重点来详细论述 。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