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经常玩网游、刷短视频就是网络成瘾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8 21:30

“这孩子总是偷偷拿我的手机就去刷抖音、打游戏,还天天在网络上和陌生人聊天,也不出门玩,这样是正常、健康的吗?”

“孩子平时总是捧着个手机,我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更不让我们看他手机。我只要一提到手机就生气,孩子是不是网络成瘾了?”

这些是精神心理科医生经常被问到的问题。究竟如何判断是否出现网络成瘾?为什么孩子会沉迷网络?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做些什么?下面由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徐畅医生结合临床诊治为您答疑解惑。

徐畅医生指出,现在几乎每个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网络,网课、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都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网络在满足青少年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需求的同时,如果长期沉迷网络,对别的活动缺乏兴趣,会出现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等情况。儿童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网络成瘾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模式‌,表现为失控性游戏行为,如无法控制游戏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终止时间等。

2.‌游戏行为成为生活优先事项‌,即使游戏造成负面后果(如人际关系破裂、职业或学业受影响、健康损害等),仍然无法停止。

3.‌游戏行为模式导致明显的个人、家庭、人际关系、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损伤‌。

4.这些标准强调了网络成瘾对个人生活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包括对健康、家庭关系、学业和职业的损害。

总的来说,不同于简单的网上冲浪,对于那些网络成瘾的孩子来说,不仅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络活动上,更重要的是可能出现学习状态变糟、学习成绩下降,而且他们的情绪、社交、身体等各个方面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家长可以通过孩子是否出现以上表现来判断孩子是否出现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会具有哪些明显特征?

网络成瘾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例如学习压力、社交恐惧、放纵型教育方式等。青少年学习压力日益增加,人际关系紧张,孩子们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选择通过网络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出现沉迷网络。在心理治疗中也发现,网络成瘾的孩子具有喜欢独处、敏感、偏执、性格内向、同伴关系不良、心理年龄不成熟等心理特点,这也是导致网络成为孩子精神寄托的原因之一。

网络成瘾是因为孩子贪玩、自控力差吗?

首先,家长应该正确认识网络成瘾,才能理解孩子进而帮助孩子走出网络成瘾。很多家长简单地把网络成瘾归因为孩子贪玩、自控力差。事实上研究认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是有很多内心诉求得不到满足,甚至得不到理解。孩子生活在家庭、学校中,孩子的问题可能提示着家庭或学校系统的异常,改变也需要整个系统的共同努力。此外,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并非一无是处。家长需要全面地看待孩子,寻找孩子的闪光点。这不仅可以改善亲子关系,也有助于儿童青少年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改善网瘾问题。

第二,需要注意的是亲子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有着很大影响。有研究显示父子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有着直接影响,父亲在孩子社会性发展、形成自控能力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母子关系则主要是通过影响孤独感而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在这里也提醒各位家长每天拿出一段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包容和接纳,将降低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可以约定一个特别的时间家庭成员之间交流内心的感受,把心里的不愉快抛开。

此外,孩子们能在线下一起玩的游戏已经越来越少,因此网络游戏逐渐进入孩子的生活。建议家长引导孩子们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为孩子们提供多种游戏的选择和机会,让网络不再是孩子们唯一共同的娱乐方式。家长也要关注孩子游戏的动态,并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最后,医生建议家长和老师需要对孩子上网进行监督,建立规则和边界。针对上网时间,1-2岁幼儿应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3-5岁幼童用网时间每天不应超过1小时;6-18岁儿童每天不应超过2小时。针对上网场所,儿童应尽量在家中上网,家长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监管。针对上网内容,家长在尊重孩子隐私的情况下,要对孩子网络使用内容进行监管,当发现异常使用时要注意引导。并且向孩子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网址,培养合理上网习惯。尤其对于儿童,帮助孩子在早期学会正确的网络使用方法非常重要。当规则建立起来之后,家长和孩子都需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尤其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如果“网瘾”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成绩大幅下降、注意力涣散、作息颠倒不规律,或者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等情绪表现,家长需要给予密切关注,必要时向专业人士求助。

总的来说,当孩子出现网络成瘾问题时,家长要正视问题,了解孩子遇到的问题,因为当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很可能会诉诸网络游戏等途径来满足心理需要。在严格的规则之外,家长也需要注意关注、陪伴孩子。需要提醒的是,对孩子的陪伴需要“高质量”,当家长用心陪伴孩子,孩子也会感受到用心。此外,需要多多关注现实游戏、体育活动及各种兴趣爱好,满足孩子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文/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心理治疗师:徐畅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