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家长”,是一个群体也是一种思维
光明网 2024-09-10 12:00

这两天,有一个新闻颇受关注。有家长抵制并举报《黑神话:悟空》,给出的理由多围绕孩子,包括“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的画面,容易误导孩子”。不过这个举报在互联网上也引发了群嘲,“这个孩子是怎么拥有一台高配置电脑、注册了游戏平台并支付300多元下载了游戏?”

有意思的是,很多媒体在转载的时候,加上了诸如“那群‘家长’又出现了”“担心的事来了”“又是他们”之类的标题。似乎人们都看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家长”,他们“虽迟但到”。他们审视着一切,祭出了“为了孩子”的大义名分,试图将一切看不顺眼的东西彻底扫清。果然这个游戏也未能幸免。

这些年,“家长”出现的场合有“《异形》吓坏8岁小孩家长投诉影城”“家长建议《水浒》从课文中清除”“动画《中国奇谭》被家长投诉”“家长吐槽性健康教育读本”等等。这些新闻,恐怕让不少人觉得荒诞,也让“家长”的舆论形象变得非常复杂——在很多人看来,这明明是自己没有教育引导好孩子,反倒以此为由,粗暴地干涉他人的日常生活和正常的社会景观。“家长”似乎很需要一种舆论声势,去展现自己的价值诉求,去表达对世俗之物的不屑,去捍卫绝对的、不容置疑的“纯洁”。在这样一种声音之下,别说游戏,名著都不能幸免。

由于这些家长不太可能以指名道姓的方式出现在舆论场,他们隐藏于新闻事实的背后,不在乎社会舆论的反感,也不会感到真切的压力。而这才是更糟糕的事,“家长”不再是一个群体,而是一种思维模式,具有传染性,向四处蔓延。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网民会感叹“又出现了”?这未必是同一批家长,却又是同一种思维催生出的“家长”。

面对这样的家长,最重要的还是社会理性必须战胜这种思维:讲究逻辑、尊重多元、理性思辨等。人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群己权界,哪些是自己的义务,哪些是他人的责任,比如不要指望他人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也不要在自己教育失能的同时试图甩锅一切。

从某种层面上说,社会不能总是向这种思维退让。举报《黑神话:悟空》的家长这次可谓踢到了铁板上,因为这个游戏的群体足够庞大,他们能够产生巨大的声量与之对抗。其他遭受“家长”粗糙审核的事物,恐怕就不会有这种运气了。

那么所有对“家长”不满的人们,都应当勇敢地去捍卫自己的正常生活,去保护自己的价值理念,去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并不只是一种观念的碰撞,也是一种对社会理性的校正,去划下清晰的权利边界,去拒绝毫无来由的道德绑架。

反过来想,真正从孩子成长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孩子面对的,不是一个非黑即白、胡搅蛮缠的空间,而是尊重他人、讲求逻辑、理性辩论的社会。相比于到处挥舞道德大棒,这样的环境显然好太多了。

文/光明网评论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