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医疗护理,利用网络“外卖接单”隐患多
新华社 2024-06-07 10:35

患者卧病在床,只需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就能在App内搜索到护理服务信息。在手机的另一端,患者的需求被转化成需求信息,散发至有数百名护士的微信群,在线等待被“接单”……

近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网络上有的所谓第三方护理平台,派单招募医疗护理人员,涉嫌违法违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给患者生命安全造成隐患。

护士外出赚“外快”,网络护理平台存乱象

近日,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发现,上海一家民营医院骨伤科的在职护士,为了赚取外快,通过某护理平台接单上门,为有需要的客户进行疫苗或者营养针注射,每针收取100至200元不等,远高于正常的注射收费标准。

检察机关进一步调查发现,这部分医护人员大多是通过该护理平台的App或者微信小程序进行签约注册。平台接单后,由系统自动匹配或由平台签约护士自主抢单,为下单客户提供上门注射服务。

“疫苗接种有严格的管理规范,需要在有专门资质的医疗机构内接种。该类平台发布的提供上门注射服务的内容,属于医疗行为,擅自发布属于违规发布广告。对于接种者来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黄皓翔说。

检察机关表示,该App背后实际运营公司为上海一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15年成立,其经营范围主要为一般项目,如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其中的健康咨询服务注明不含诊疗服务。该App除了提供常规护理服务外,还提供HPV疫苗、美容针接种和注射等服务。

记者在该App医护使用端发现,其注册端口涵盖护士和商家两个入口。护士想要“抢单”,需要提供线下执业信息,包括所工作的医院,执业证书、职称证书等相关信息。同时,App中还有“招募达人”板块,引导护理人员在小红书App上有偿发布笔记。若成功推荐用户下单,发布人每单最高可获得200元的奖励。

此外,为了扩大服务面和接单范围,该App还会引导护士加入微信接单群。记者随机加入多个“护士派单”群发现,相关群组少则60人,多则超过300人。群内有专人发布河北、江苏、上海、四川、辽宁等全国多地的上门护理需求。

群内发布需要服务者的具体地址后,护理人员会在群内直接回应或通过私信与派单者取得联系。派单人员偶尔还会在群内询问护士是否有相关药物,例如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病症的“达肝素钠注射液”等。

一位在该App接过单的护士表示,该平台曾经推出过VIP充值服务,升级为“高端护士”后平台会派发金额较高的“大单”,“年费价格从过去的1280元涨价到现在的2000元”。

记者同时发现,除通过自建App平台外,一些商家也会通过入驻生活服务类App进行引流。

记者在某生活服务类App内搜索“上门护理”,平台展示了多个商家。一个名为“小路佩珍服务陪护服务中心”的商家将记者引导至微信内,并表示打针的都是持“护士证”的正规护士。但当记者询问其是否为医疗机构时,对方则拒绝向记者提供相关证明。

非法行医背后,护患双方都存安全风险

护士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上门护理服务是否都属“违法”?护患双方又存在哪些风险?

2019年2月,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支持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护理服务。

方案要求,开展试点的机构必须是确定取得资质并已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的实体医疗机构,派出的注册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试点医疗机构在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前对申请者进行首诊。

“然而现在一些不具备提供上门护理服务资质的主体无法达到相应标准,相关护士的行为也涉嫌非法行医,存在诸多风险隐患。”某市卫生主管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核心在于为患者提供便捷的上门护理预约渠道,不同于“互联网问诊”主要集中在线上,“互联网+护理服务”最终的服务场景仍然以线下为主,因此相关制度对执业环境、服务项目、护理流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患者健康安全,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方案中明确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具体服务项目和规范,并依据需求、风险、易操作程度等形成项目清单。

上述负责人举例说,考虑到静脉注射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等诸多风险,“清单”中并不包含这一项目,然而一些“非试点”机构则公开在平台上提供静脉注射服务,甚至在微信群中派发上门输液的“订单”。

上海某区级医院在职护士小刘(化名)表示,需要上门护理的患者大多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但也不乏一些因嫌麻烦不愿意去医院的年轻人。

在小刘看来,第三方平台为解决患者需求、为护士群体增加收入提供了渠道,但至于平台是否具备资质,以及平台提供服务人的信息、病史是否真实等也确实难以分辨,“但可以确定的是,不出事各取所需,一旦出了事儿,护士执业注册地在医院,不在平台,护士自己要承担责任。”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一些“野生”机构的护理器具来源、是否严格消毒等情况均不明确,患者所用药品的质量、来源也难以保障,“由于没有医疗机构‘背书’,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不仅护士要承担全部责任,患者及家属后续追责难度也极大。”

某康复医院在职护士小徐(化名)则表示,护理从业者主要以女性为主,在密闭的空间里如遭遇不法分子,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记者以“在职护士”的身份向几家第三方平台咨询“人身安全如何保障”的问题。部分平台回应,会有录音、定位功能,并为护士购买了医疗责任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保险,但也有部分平台由于订单量较少,不提供保险类的服务。

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良性发展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建议,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网络平台应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相关网络平台和人员的监管和督导,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良性发展。

“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联动监管,排摸不在试点名单内或不具备线下护理资质的第三方平台,对违规平台及违规护理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形成警示效应。”上述某市卫生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尤其是针对各个社交或短视频平台,应加强关注,要防范通过网络平台“私域引流”,利用微信、QQ“派单群”提供上门护理的行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侯黎莉认为,医疗机构应加强院外护理行为的督导,向在院护士明确院外护理的风险和责任认定,引导护士入驻正规平台。做好院外护理培训,加强突发状况应对能力。此外,对院外护理涉及的人员、器具及药品,要做好备案和记录。

多位业内受访者呼吁,属地卫生主管部门及医疗机构应加强宣教,发挥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与居民的联系和纽带作用,引导患者通过正规渠道和平台预约上门护理服务,提示患者加强风险意识,仔细审阅平台以及护理人员的资质,保障自身权益和安全。

文/袁全 兰天鸣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