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登中心发布《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年度报告(2023年)》
证券日报 2024-05-06 10:34

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发布《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年度报告(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

2022年底,原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明确试点要求。《报告》提出,试点机构主动探索运用新工具盘活存量风险资产,市场供给的进一步释放有效丰富市场需求端的收购选择,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强练内功、各展所长,市场活力得到大幅激发,试点发展步入良性循环,为我国不良贷款转让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个贷批量转让业务发展迅猛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共有266家机构在银登中心开立883个业务账户,其中第二批试点机构共开立226个试点业务账户。试点业务规模在2023年实现大幅攀升,全年挂牌710单,未偿本息合计1529.84亿元,同比上升234.97%;成交553单,未偿本息合计1193.69亿元,同比增长222.68%,平均本金回收率23.71%,平均折扣率15.21%。

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响应试点政策,优化结构、轻装上阵。《报告》显示,全年共有7个试点省市的8家城市商业银行和28家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成功落地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累计成交109单,未偿本息合计82.10亿元。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发展迅猛,试点机构抓住政策机遇,主动开拓蓝海市场,积极探索推动化解个贷业务发展堵点。

在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方面,《报告》显示,2023年,单户对公业务成交量稳步增长,累计挂牌248单,成交163单,对应不良贷款163户430笔,未偿本金合计176.59亿元,未偿本息合计228.31亿元,同比增长17.55%,占成交总规模的19.13%;转让价格合计142.85亿元,平均本金回收率80.89%,平均折扣率62.25%。

在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方面,《报告》显示,2023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量大幅增长,累计挂牌462单,成交390单,对应不良贷款279.8889万户342.1435万笔,未偿本金合计621.91亿元,未偿本息合计965.38亿元,同比增长449.43%,转让价格合计46.44亿元,平均本金回收率7.47%,平均折扣率4.58%。其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市场投放规模较大,未偿本息合计占比94.92%。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个贷收购领域更加活跃。25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累计收购387单,未偿本息合计954.27亿元,同比上升443.34%,占比98.85%。此外,信用卡透支类资产占比显著提升,资产类型分布日益均衡,2023年信用卡透支类资产在批量个人业务未偿本息总额中占比由2022年的2.05%大幅提升至39.15%。

谈及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发展迅猛的原因,冠苕咨询创始人周毅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监管部门发布一系列相关政策,为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监管引导。二是随着个人信贷业务的增长,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资产的多元化处置方式有强烈需求,批量转让能够提高处置效率和市场流动性。三是个贷不良规模增加,银行亟须拓宽不良贷款的处置路径。

AMC入局 将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

近年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发挥自身传统优势逐步入局个人不良贷款处置市场,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为例,自2022年率先落地全国首单处置试点项目以来,其已累计收购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近800亿元。此外,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扩容至60家,获得试点批复和接入征信系统机构进一步增加。《报告》预计这将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

“AMC是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主要受让方,建议监管部门继续优化AMC参与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政策环境。”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表示。

展望2024年,《报告》表示,政策有望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组建,预计将进一步增强我国金融监管的政策协同、监管协同、央地协同,推动构建全覆盖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全面强化“五大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将在监管部门指导下更加合规、透明开展。市场有望呈现规模稳中有升、主体活力迸发等趋势。

《报告》称,随着经验逐步积累和市场逐步完善,期待市场机构进一步充分利用试点政策支持,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杨海平建议,中小银行应充分认识个贷批量转让提高零售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加快盘活存量资产的优势,精选风控逻辑清晰的个贷不良资产,积极参与个贷批量转让市场。在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指导意见》框架内,中小银行与AMC可积极探索个人不良贷款处置的合作模式。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